返回
繁体版
关灯
护眼
第十四章 大朝议上,捐资助饷【第..
加入书架 返回目录 查看书架

四月十二日。

紫禁城,文华殿。

这是洪武皇帝重掌大宝以来的第一场大朝议。

朝堂上,官阶五品以上的京官,皆已到场,将本来宽阔的大殿,给挤了个满满当当。

朱元璋坐在龙椅上,扫视着下面的文武百官,就像一个辛勤耕种的老农,在扫视着整整一庭院的韭菜。

这些文武官员,足有一百多人,比他在应天时的场面,可要强的多了,果然京城乃人才与人渣荟萃之地。

先是百官上奏,处理了一些国事。

之后,朱元璋这才提出了本次大朝议最重要的一件议程:

“众卿家,自松山一役后,建奴在关外气侯已成,以诸公之见,当何以应对?”

见洪武帝揭开了大明朝最近最惨的一次伤疤,众大臣无不是噤声不敢应对。

良久,才有人七嘴八舌的发言。

总而言之,无不都是些所谓或剿或抚,亦或剿抚并用的老生常谈。满朝文武,竟无一人能拿出切实办法者。

朱元璋只是冷眼旁观,而后又道:

“众卿家所言,皆有道理。”

“只不过如今国库空虚,今年税入预计又止得往年七八。无论是剿还是抚,都是要花费大笔银子的。而今国用不足,又该何解?”

洪武皇帝此言一出,朝堂上顿时又寂静下来。

过了一会儿,才有一个愣头青御史发言应对,无非又是什么“加征农税”、“摊派赋役”之言。

而其他几个朝堂大佬,如东阁大学士吴甡,吏部尚书陈日宣,兵部尚书陈新甲等人,都没有吭声。

他们想看看洪武皇帝的反应再作计较。

似这般的场景,其实在崇祯一朝,几乎每年都有发生。

崇祯也在下面左手首位,与众文武百官一同站着。

看着那曾经属于自己的王座,崇祯心里百感交集。

他却是好奇,辽饷向来靡费巨多,他视政十五年来,从来都是捉襟见肘,不知洪武爷会有什么好办法?

朱元璋听到什么“加征农税”、“裁撤驿站”、“节省用度”之类的话,不由的嗤之以鼻,冷笑连连。

崇祯以来,已经加征了不知多少回农税,如今已是征无可征。

而加征的后果呢?建奴未平,却逼的天下皆反!

如今正是小冰河期,天下连年大旱,哪还有什么农税可征?

其实归根结底,解决大明财政危机的根本办法,就是重开海禁,开征商税!

只不过,满朝的贤良,是万不能同意的。

而今朝堂众官,无不结党成社,自崇祯二年以来,又以东林党人权势最大。

他们自家或是自身占田数万亩,或是与江浙豪商结成联盟,官商勾结,最反对的就是“开征商税”一事。

一个个的以正人君子自居,口口声声喊着“皇帝不能与民争利”,可是自己却吃了个脑满肠肥!

谁是民?农民不是民,军户也不是民。

他们这些官僚,与那些大商人,这才是民!

最反对开海的,也是这些官僚。

难道他们是真的思想陈旧,看不到开海的好处?

非也非也。

实际上,他们正是因为看到了,收到了,享受到了海贸的好处,这才反对朝庭开海!

海贸非法时,会有海上走私商年年给他们进贡。若是开了海,海贸易合法化。这些好处,不就得大受影响了?!

大明一年税银才四百万两,但福建总兵郑芝龙,通过海上走私、收保护费等项,一年就能进项上千万两银子!

官商勾结,官僚特权,藩王勋贵……

这一切,都压的大明喘不过气来!

从思索中回过神来,朱元璋清了清嗓子道:

“而今建奴势大,实乃腹心之患。流贼四起,不过肘腋之疾。朝廷用度吃紧,当以剿灭建奴为首要。”

“听闻众卿皆是公忠体国之辈,国家养士二百年,正用在今日。朝庭不日行将征辽,军资乏用。望你等踊跃捐饷助师,可有异议?”

见洪武皇帝说出这样一番话来,众大臣们不由的都吃了一惊。

这是将建奴寻衅边关一事,重新定了性了!

只不过,捐资助饷?

这不是还跟崇祯时期的一样。

看来洪武皇帝也是个好说话的人嘛!

任你洪武重生,不还得依靠满朝文武,才能治理天下?

当个乖皇帝多好,都说圣人垂拱而治,治天下还是得靠他们这些儒生!

朝堂下面嗡嗡声一片之后,吏部尚书陈日宣先站了出来:

“臣陈日宣愿捐三千两银子助饷。”

“臣兵部尚书陈新甲愿捐五千两银子!”

“臣礼部尚书吴甡亦愿认捐五千两银子!”

“臣也捐一千……”

“臣捐两千!”

手机支付宝搜索XeavdO831HA即可领取作者发的红包,赶快参与吧!


淘宝618超级红包,复制淘口令$L6t8VKYNmXp$,打开手机淘宝即可领取。
若淘口令失效,请点击此处链接领取

京东618超级红包,复制京口令¥M3wIzDTU3HsnWhAC¥,打开手机京东即可领取。
若京口令失效,请点击此处链接领取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下一章,请退出

返回目录

若图片章节不正常,请点击报错后刷新页面(支持最新25章报错)

若章节正常,请不要点击报错,否则会造成网站打不开

来源4:feil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