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过三巡食过五味。
“今日呢,邀请各位大臣赴宴,除了庆祝朕康复无恙之外,还有另外一件重要的事需和各位大臣商议。”赵祯朗声道:“想必各位大臣都有耳闻朕欲改革之事。”
“老臣略有耳闻。”
“臣也听说过。”
“末将也听到些风声。”
…
众大臣纷纷附和,而王钦若和张德林却一言不发稳坐泰山。
“王相爷,张枢密使难道就没听说过?”
“微臣听是听过,不过,以臣看来那只是空穴来风传言而已,故此不敢妄言。”王钦若淡淡回道。
“那张枢密使呢?”
“臣与王相爷看法一致。”
以传言为借口,实际上是不赞同改革之事,说得相当隐晦。
赵祯点点头,对其他大臣道:“不以传言论是非,这才是朝之重臣该有的样子,诸位大臣都该好好学学,若人人都如相爷枢密使这般沉稳内敛,我大宋何愁不强。”
此话表面上是在夸王张二人,实际上又是说明另外一件事,那就是改革之事是传言。
王张二人相互对望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疑惑。
赵祯改革之事二人自然知晓,既然要改革哪又为何公然承认是传言?
莫非是害怕他们?
如果怕根本就不会提改革之事?如不怕那如今又该作何解释?
就算两人老谋深算此时此刻也有点糊涂,完全不知道赵祯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至此,张德林基本相信,赵祯年龄虽小智谋绝对不低,他也理解了王钦若所说不简单之处在哪里了。
不过,就算赵祯不简单他也不会畏惧,毕竟大宋兵马可还掌握在自己手里,有恃无恐。
“臣等谨记皇上教诲。”
众人纷纷大声回道。
“能记住就好。”赵祯笑笑道:“其实,改革之事并非传言,并且朕已经有了具体改革方案。”
前一刻否认,现在改口确认。
在场所有人集体懵比。
其实最懵的还是范仲淹,不是说由他起草改革方案吗?怎么皇上越俎代庖了呢?
不明白不能理解,然而他却不敢问也不敢说,只能有些尴尬的喝着闷酒。
其实赵祯也不想越俎代庖,然而,进入龙纹印章(盖天印)空间后,他就决定改革方案必须由自己来定。
因为他在盖天印空间中得到一本修炼秘籍《天道秘经》共九部十八卷,每部分上下两卷,上卷为内功修炼功法共九层境界下卷有攻击辅助等功法,他修炼所吸收炼化的元力并非灵力而是国运之力。
国运之力就是一个国家的气运之力,国家气运越强能提供他修炼的元力越多,提升速度自然越快,反之亦然。
而如今大宋国运之力只能让赵祯把第一部上卷修炼到第一层而已(基础),放在江湖上只能算是有点武功的一般江湖人而已连高手的边都沾不上。
并且,大宋国运处于滞怠的状态,想再吸收一点都十分困难。
如果想让修炼飞速猛进,赵祯必须得增加大宋国运,而增加国运的方法就是让国家变更很强更壮大。
范仲淹的改革预案赵祯看过,在如今这社会背景下也算得上的好方案,然而,这只治标不治本并非永久之计。
故此,赵祯才决定改革方案由他亲自制定,用现代人的眼光去制定,一劳永逸解决最根本的问题。
当然,在大庆殿商议改革一事,赵祯还有其他目的,那就是拖延时间。
为何大肆彻底搜查皇宫内院,赵祯是有他目的而为并非一时兴起。
他把这个计划叫做一石多鸟。
第一,可以完全把刘娥给彻底废掉。
第二,可以收回张德林手中的兵权。
第三,王钦若手中藩王兵权也可趁此机会收回。
当然,同时他还能借此机会一举铲除场中权臣与其各党羽同谋。
以他目前单薄的势力,这样做相当冒险甚至可以说是送死,赵祯还是义无反顾去做了。
富贵险中求,不去拼一把搏一搏谁知道最后赢家究竟是谁?
“朕知道,国之大事不该在此时此刻此地商议。”众人的反应尽收眼底,赵祯并未在意:“不过,朕觉得朝堂之上太过严肃,各位大臣皆有顾忌不能畅所欲言,很难听到肺腑之言,然而此地并非朝堂,诸位皆可畅所欲言各抒己见。”
“故,朕才把商议之地选在这大庆殿,才以这种方式和各位大臣商议决策。”
“皇上此话言之有理。”
“皇上用心良苦,微臣惭愧。”
“皇上体桖臣等,微臣必定为皇上排忧解难。”
“臣等必定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
紫宸殿是上朝正殿,无形中就给人一种庄严严肃的压抑感,说话行为难免会有所顾忌。
而大庆殿不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下一章,请退出
来源4:feil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