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繁体版
关灯
护眼
第51章 我为舰长,亲自登月 【跪求..
加入书架 返回目录 查看书架

“长安号的维生系统,采用生物圈一号的最新研究成功。”

“从超过六百七十种藻类和真菌,经过杂交,基因技术调整。”

“所产生的一种全新的制氧藻类。”

“被我们称作氧气一号。”

氧气一号能在封闭的环境中,和飞船上的二氧化碳收集器一起工作。

人体消耗空气中的氧气。

而氧气一号,则是通过自身的光合作用和植物反应。

通过吸收船员的排泄物,还有水汽,产生一部分氧气。

根据长安号的满载三百人来计算。

只需要六百公斤的氧气一号平铺在制氧生态内,就能满足所有人的氧气需求!

这,是来自秦云的基因技术红利。

依靠着基因技术的优势,这种几乎就是为了生产氧气而生的藻类应运而生。

这也是深空航行必备的东西。

毕竟,就算是一艘星舰在大。

他能载运的物资,肯定是越关键越稀有的更好。

依靠氧气一号和其他的设备。

长安号已经有了一套完善的自循环系统。

只需要携带少量的水还有相应有机物,就能在太空中稳定运行很久的时间。

大大延长了深空工作的持久性。

而内部,船员们虽然企业号只有六十多米的长度,四十多米的宽,还有十几米的高。

可是包括各种设备间以内。

船员们的活动区域也有将近九千平米左右。

平均每个人超过三十平米。

这在紧凑的战舰中,已经相当夸张了。

毕竟,就算是在地球上,某些城市三十平米的房子。

也足以让人生活下来。

除去紧凑的船员宿舍,面积一平均后。

还是挺宽敞的。

毕竟,这是战舰,不是游艇。

“除了这个以外,长安号的武器系统也非常完善。”

毕竟是设计之初就是为了战斗。

长安号本身携带有一门电磁轨道炮。

采用最新的钨锰碳合金作为弹丸。

在长达23米,直径六百公分的磁导体炮管内。

通过初始的高压电磁推动。

能在弹丸出膛的时候达到超过28000米每秒的初速度!

这比之前世界上最先进的实验室数据2500千米要高出不止一个档次!

几乎是十倍!

这样巨大的初速度,携带的动能。

还有本身电磁轨道炮的技术优势。

使得长安号上的这架主炮,成为了地球上最强的大炮。

没有之一。

当然,秦云秘密建设的那一个...

除了主炮。

一共32台固定电浆炮,被分布在了长安号的各个位置。

几乎没有死角。

而其他的动能武器。

秦云则是觉得,没有必要。

只有几个近防火神炮,和舰载机的位置被留了下来。

当然,还有不少导弹发射器。

至于他的推进器。

则是和当初的企业号有些类似。

只不过要多出不少的辅助动力。

大概有60个辅助动力喷射口。

三个主动力引擎安装在尾部。

毕竟是超过四万吨自重的大家伙。

装上物资可能超过五万吨。

这么重的飞船,要想满足垂直起降的需求。

动力必须要给足了。

这么多设备,总体都依靠着战舰正中间的一个中型核聚变反应堆功能。

输出功率达到了恐怖的一千两百万千瓦!

基本上就是企业号小反应炉的放大版。

注意,这个差距不是一点,单位就不一样。

光是这一个小反应炉,就已经超过了大夏国之前最大的三峡核电站机组。

整个三峡左岸核电站,十个大型核裂变反应堆,也不过总共九百八十万千瓦

“这简直是人类文明的最高结晶了!”

负责组装企业号的工程师感慨道。

众人看着这一项项企业号的数据,一时间有些痴迷。

甚至开始觉得,似乎上太空,也只是小事儿?

大家恨不得马上登上长安号,现在就去天上逛一圈。

企业号的成品,让秦云非常满意。

毕竟全程他都有参与。

而且还是主导设计的一方。

“我准备,三天内,就驾驶长安号升空,能完成准备工作么?”

秦云冲着赵雪中问道。

“可以,维生物资,还有军备物资,都是提前准备好的。”

“燃料仓,也已经补充完毕。”

“就是聚变反应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下一章,请退出

返回目录

若图片章节不正常,请点击报错后刷新页面(支持最新25章报错)

若章节正常,请不要点击报错,否则会造成网站打不开

来源4:feil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