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繁体版
关灯
护眼
第四十七章 倾销与尿素的发现
加入书架 返回目录 查看书架

这些日子,大宋与辽国来使相当密切,几乎每天都有新的使臣派遣到对方去,商谈新的合约。

辽国,辽主问着出使大辽的宋臣,“大宋天子可说过,澶渊之盟的约定如何处置?”

宋使慌忙行礼,“国主陛下,我朝天子并未说过澶渊之盟一事,做臣子的,不敢逾越。”

辽主心中暗骂一句老狐狸,什么没说过?

他都能猜到,这宋使出使之前,赵祯千叮咛万嘱咐,绝口不提澶渊之盟一事。

这一次,新的盟约签订,一句话都没有关联道澶渊之盟。

辽主心里苦啊,这大宋绝口不提澶渊之盟,肯定是为了日后以澶渊之盟为借口,再作文章。

的确,赵祯就是打着这个心思。

澶渊之盟,反正每年也就十万两白银而已,他不缺这些钱。

花十万两白银,买一个随时出兵的借口,很划算!

东京城,皇宫御书房。

“范爱卿说说,这大辽提出的盟约若何?”赵祯问道。

范仲淹沉思了一番,“臣不知,这条约中签订的那一项平价出售粮食是为何?”

赵祯点了点头,范仲淹立足于百姓,亲自耕种,最是关注民生。

大宋虽然富庶,但是挨饿的人却也不少。

粮食这东西,为何先行平价出售给辽国,而非给自家百姓?

“范爱卿认为,我朝的土地税如何?”赵祯问道。

范仲淹略微思索,“我朝土地税低于前朝,民众称道。”

“那为何还有挨饿之人?”赵祯问道。

范仲淹眉头微皱,这个问题,触及农业的根本性冲突了。

地主与农民的冲突。

农民,不仅仅要交土地税,更要交上高额地租。

土地税交给国库,地租交给地主,而土地税,比之地租,连十分之一也不到。

“百姓们,其实都能吃上饭的。只可惜啊,地主家霸占了太多余粮,他们吃不下去,也不愿意分给百姓。”赵祯微微一笑。

范仲淹默然,他考取了功名入朝为官。

其实,也就是属于地主阶级。

“这,是阶级之争,朕,实在不好插手!”赵祯如是道。

论地主,天下哪个地主大的过他?

他才是地主的代表者。

“范爱卿若是有心,倒是可以为百姓做一些真正有益的事。”

范仲淹一愣,他为母丁忧刚刚结束,官家就一纸调令,将他调到了东京城听宣。

他初时不解其意,直到现在才知道,赵祯别有心思。

“这些粮食,其实是那些地主阶级上交国库的存粮。他们要借此,换一张许可证。”

“开厂办厂的许可证,比如那些沿海的大盐贩子!”

基础的科学,不甚高深,总结日常生活的经验,便能够得到。

“陛下,这,这是要断绝异族的根本吗?”范仲淹震惊了。

他想到了很多。

新式的晒盐法,听说已经在沿海地区被那些大商人推广改良。对此,赵祯很是满意。

大宋的食盐,其实供不应求。

很多时候,仰仗于西夏和西域等国进口。

高原盐湖,是天然的产盐基地,成本除却运输费用,几乎为零。

但是,晒盐法一旦推广,沿海地区的产盐,便足够供应大宋的一亿人口日常使用。

西边的党项吐蕃诸部,赚不到这个钱,赵祯还真想不到,他们除了臣服,还有什么办法。

打仗?别开玩笑了,他们没有大宋的白银流入,能买得起粮食就是怪事。

那等贫瘠之地种庄稼?

做梦吧。

现在是十一世纪,可不是后世的二十一世纪啊!

南蛮北夷西狄,从来都不是小农经济。

他们的主业,靠打渔打猎,靠畜牧业,靠打秋风骚扰大宋边疆。

种地,还真不是他们擅长的。

然而,当大宋平价的粮食,诸如小麦水稻流入,谁会冒着打渔空手而归的风险出海?

有平价的粮食吃,他们只需要花点钱买就够了。

大宋需要马匹,需要牛羊肉,他们只需要养殖这些就能卖钱,转而购买平价粮食。

谁会去打渔打猎,谁会去在高原贫瘠的土地上种植呢?

范仲淹一瞬间想到了很多,陛下这一手,要断了异族的根啊!

当最基础的食物,都仰仗于大宋之时。

大宋,将会一手掌控他们的生命脉搏。只要大宋愿意,随时可以掐断。

“消灭竞争对手,垄断对方市场。这种行为,在后世叫做倾销啊!”赵祯心中感叹。

在这个没有关税的年代,一切贸易野蛮生长,倾销,也没有人管啊!

“臣,臣知晓了!”范仲淹抱拳。

他总觉得哪里不对,觉得这种事,本能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下一章,请退出

返回目录

若图片章节不正常,请点击报错后刷新页面(支持最新25章报错)

若章节正常,请不要点击报错,否则会造成网站打不开

来源4:feil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