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祯金銮殿发飙,不仅在官员当中激起了轩然大波。
在民间,更是形成了滔天般的讨论热潮。
东京城茶馆酒食当中,谈论的热点,唯有一个。
为官何为!
“我看这当今天子,才是真真正正的心怀万民!”
“为官之道,可不是讨得圣心欢喜,而是为这天下真正做些什么!”
“是啊,我可是听说,这文武百官,抨击陛下后宫的奏折堆了四箩筐!”
“耻辱啊,简直是读书人之耻!”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读书人的宏愿,到了朝堂之上,全数被他们忘记了!”
甚至于,不少年轻官员的老师,一些德高望重的长者,直接写公开书信,怒骂他们的学生,忝为人臣!
此次朝堂,引起了关于为官者何为的广泛讨论。
韩琦这些天忙的焦头烂额,每天从民间送过来的书信如雪片一般,他要细细研读,从中挑选合适的刊登在大宋民生周刊之上。
赵祯对于这大宋民生周刊极其看中,甚至亲笔题写周刊要求。
求真务实!
官方媒体,必须要有绝对的权威性!
韩琦丝毫不敢松懈,他要在这浩如烟海的书信当中,挑选真正有利于民生的那部分。
每一周总刊校对完毕,他会送上一份入得宫中,交给赵祯亲自审批。
不过,随着大宋民生周刊的火爆,他越来越力不从心。
即便是叫上了学院中的好友,几个人也忙活不过来。
突然,门外传来了一阵喧哗声。
掀开帘门,韩琦发现,居然是晏殊和吕夷简等朝廷大员亲自来了。
“韩公子,我们又见面了啊!”晏殊感叹道。
民生民生,这个词何其之重!
自从两天前赵祯发飙,早朝之事一度取缔,赵祯让他们好好在家思考思考。
为官何为!
吕夷简感叹道,“韩公子,我等前来,只为探讨,何为民生!”
他们这些人,想了很多。
为官之初心,心怀天下,以解君忧。
漫长的宦海浮沉,他们有些忘了,他们需要重拾这些初心。
“晦叔,还不见过韩公子!”吕夷简看向后面的一个少年。
他的儿子,吕公著,日后也是北宋中流砥柱。
“公著见过韩兄,久仰韩兄大名。”
韩琦抱拳,“不敢当不敢当,韩琦见过吕兄。”
晏殊摆了摆手,“繁文缛节亦非重要,韩公子,我等来此,希望能帮上一点小忙。”
一群大佬分开落在,挑选着漫天的书信。
吕夷简一阵摇头叹息,果然,这大宋民生周刊的文章是如此低劣,语句甚至都不通顺。
但是,吕夷简却感觉到了一种真实。
这,没有华丽辞藻的堆砌,全数是实实在在的百姓们,反馈的自己的真实生活。
甚至有些人大字不识,满口白话,委托着乡里的秀才举人,将他们的心里话写在了纸上,送往了大宋民生周刊。
韩琦一阵感叹,陛下的远见卓识,令人拜服。
赵祯早早的便和他说过,日后的大宋民生周刊,将网罗天下文人。
每个人,都是参与者。
数日之后,朝堂之上,晏殊请辞。
“陛下,臣晏殊,自觉学识尚欠,与这世间隔绝日久,请辞官,回家种田!”
赵祯一愣,真的要回家种田?
不愧是晏先生。
他感叹,晏殊这一回家种田,只怕日后的学生又要苦了啊。
大才子回家种田,那词赋就是一篇一篇的出啊,学生的负担只怕又要重了!
“下面要求全文背诵!”
赵祯一想到这种场景,就忍不住笑出了声。
“准奏。”赵祯毫不犹豫。
为官者,亦要居庙堂之高,也要处江湖之远。
如此一来,眼界开阔,才不会片面。
“张耆呢?由你暂代枢密副使。”赵祯如是道。
刘太后傻了眼,这不是自断一臂吗?
文武百官心中却赞叹,这才是帝王,心中有容人之度!
张知白越众而出,作为当朝首相,他有话要说。
“臣,请奏。”
“张相请讲。”
张知白看了一眼太后,终是沉声道,“陛下圣明,观天下透彻,为国为民。臣以为,我大宋久未变革,官僚臃肿,军制混乱,请陛下明鉴。”
刘太后表情无虞,终于,终于要逼迫她了吗?
张知白这意思,官僚臃肿,军制混乱,明面上提醒赵祯,实际上暗示她要放权了!
张知白看了张耆一眼,“老臣以为,张节度使,尚且不够统率枢密院之资!”
赵祯赞叹一声。<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下一章,请退出
来源4:feil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