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年,一直摩擦不断的朱陈双方围绕潘阳湖展开大战。
至正二十四年三月,陈汉灭国。
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朱元璋发布檄文讨伐张士诚。
同年十一月,张士诚被困孤城平江,平江之战即将打响。
围城同时,韩林儿这位义军首领移驾应天府准备建都立国的事宜也开始提上日程。
应天吴王府。
朱元璋账下文武具在。
就连指挥平江之战的汤河也匆匆赶回。
朱元璋面色肃然的坐在王位之上,手中把玩着一柄玉如意,翠玉十分的显眼。
刘伯温、李善长、胡惟庸等文士暗暗看着朱元璋手中的如意。
之前梨木制成的如意,换成了现在的玉如意。
武将们或许没有意识到什么,可心眼如同筛子一般的文臣却敏锐的察觉到,随着覆灭张士诚在即。
形势前所未有之好,朱元璋这位枭雄的细微变化更加明显了。
李善长等人更愿意相信,这种细微的变化,是朱元璋对他们这些臣子、老兄弟们的暗示。
彼此间的身份,正在迅速变得更加泾渭分明。
用玉如意的朱元璋,与用梨木如意的朱元璋已然不同!
“诸位兄弟。”某刻,朱元璋把如意轻轻在案牍上磕了磕,发出清脆声,心情大好,轻松笑着说道:“张士诚已经回天乏术,整个南边虽还有小的割据势力,但已不足为虑,咱想要迎接小明王来应天府,正式建国承制,也好封赏有功将士,诸位兄弟觉得怎么样?”
“太好了,大哥终于要建国了,咱赞同!”
“建国后,制政就要当皇帝了吧。”
“那还用说,小明王几年前就说了,要将所有的权利以及皇位都交给大哥的。”
……
武将们率先激动叫嚷,纷纷表示支持。
文臣们也谨慎附和点头,建国没有什么不好,大家提着脑袋造反不就是为了功成之后的荣华富贵嘛。
“好,既然诸位兄弟都同意,那就这么决定了。”朱元璋观察了足够时间,将每一个兄弟的反应都记在心中后,猛地一拍桌子,起身笑着大赞道。
随后转身要离开之际,吩咐道:“大虎,跟咱来一下。”
文武两班人在朱元璋离开后,高兴议论着从殿内走出,胡惟庸跟在李善长身边,眼睛瞥了眼周围人,低声冷笑道:“老师以为,咱们这位吴王真的要让那面已经没用的旗子来应天,插在应天这块龙脉之地吗?”
李善长脚步停顿,轻哦一声,没有表态,反问道:“你觉得呢?”
“学生以为,朱元璋要单独对廖将军面授机要,就已经表明了态度,学生只怕,大虎将军心思不够细腻,猜不透吴王的心思,老师以为,要不要提醒大虎将军呢?”
“天威难测,惟庸切不可自作聪明,否则为吴王知晓,恐难辞其咎!”李善长哪里不知道胡惟庸想要借助此事达成一个什么样的目的。
不过他并不愿意掺和,甚至连建议都不愿意提。
话罢便快步走开。
胡惟庸看着李善长的背影,气的暗骂一句:“老狐狸!”
李善长的提醒并没有动摇他的决心,替帝王分忧,才能为帝王所青睐,才能平步青云。
他想要迅速崭露头角,行事便不可畏首畏尾。
内宅。
朱元璋的书房。
朱元璋交代完,在廖永忠临行前,伸手拍了拍其肩膀,叮嘱道:“大虎,迎接小明王至关重要,别的兄弟咱没有选,就选你,你明白咱对此事的看重吗?”
“建国之后就要封兄弟们,咱心中给你留了一个公爵。”
廖永忠抱拳郑重说道:“制政请放心,大虎一定将小明王安全接来应天府。”
朱元璋笑的略微有些不自然,摆了摆手打发道:“去吧。”
廖永忠转身往外走之际,后面传来朱元璋好似自言自语的声音:“打下宿州后,你嫂子去了宿州,暂时回不来。”
廖永忠只觉得有些疑惑不解,新得宿州,嫂子衣锦归乡大家都知道,可这话又明显是对他说的。
廖永忠满腹不解的离开……
……
“可是大虎将军?”
廖永忠的迎接队伍刚出应天府不远,队伍前传来询问声。
他驱马前出,便看到胡惟庸等候在路边。
廖永忠驾马赶过来,翻身下马,拱手道:“胡大人寻廖某有事?”
胡惟庸做一请的手势:“大虎将军可否移步。”
廖永忠跟随胡惟庸在距队伍数十步之外停下,狐疑询问:“胡大人,有什么话但说无妨。”
“大虎将军此行要给制政接回一个活着的小明王呢,还是……”胡惟庸也不拐弯抹角,直接反问道。
廖永忠色变。
他隐约意识到了什么。
不过廖永忠很快面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下一章,请退出
来源4:feil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