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繁体版
关灯
护眼
第一百一十章 并非提拔
加入书架 返回目录 查看书架

麻贵是不是真的懂了,吕仲并不知道。

但他以为,以麻贵的智商,这点浅显易懂的道理他应该能明白。

最主要的是,吕仲今日所讲话题,实际上也是在暗示大明援朝战役。

这是麻贵当下最关心的事。

吕仲当然知道麻贵进入学院的意图,无非是想借着在学院深造的机会,重新得到自己的赏识。

但这种赏识,还需要看麻贵自己的能力。

一旦麻贵能够做到不骄不躁,步步为营且端正自己求学的态度,吕仲其实很乐意再给他一些实质性的建议,甚至也可以在万历皇帝面前给麻贵争取辽东总兵的位置。

但这一切,还得需要麻贵自己来证明他真的有能力。

而在援朝战役之中,有太多的不确定和不稳定因素,这些都将直接影响到整个战局的走向。

吕仲借今日讲学,暗示的便是,一旦战事处于胶着状态,大明军队应该在什么时候选择战略性的撤退,什么时候选择战略性的放弃据点,而不是一味的为了击败入侵者导致自己损失惨重,最终甚至输掉整个战局。

这一点,他相信麻贵听得明白。

所以麻贵才会追出来,继续询问。

其实纵观吕仲刚才所说的话,其实也是一直在强调暂时放弃和换一种思路,方式的重要性。

这在一场大战之中无比关键,因为谁也无法预测战场之上会发生什么,正如命途之中即将要发生的事总出你的预料。

而唯一能在这种意料之外却又能安然度之的办法不是一味的坚持,思想上的坚韧只是毅力的表现,真正的实力来源于你自己的能力。

在战场之上,面对任何突发情况,应急方式的不同就会带来不同的结果。

吕仲强调的则是在能力范围之内做出最恰当,最理性的应急变化,而不是一味的以毅力去支撑。

在这一点上,吕仲更倾向于人道主义。

在他看来,战场凶险万分且无法预料,所以他一贯的态度就是能尽量减少伤亡的情况下获取最大的成功。

这在他与麻贵博弈朝鲜之时便能看出来。

那时候他并未对麻贵的大军进行反围剿,反伏击,尽管他占据了地理优势。

他是通过不间断的拉扯与战略性的抢占据点来达到让麻贵大军疲于奔命最终不得不选择进入王京汉城,坐以待毙的。

所以整个吕仲南军的损失一直比较少,这正是因为他一直对生命的重视,力求以最小的损失来获取最大的成功,每一个生命都值得尊重,尽管大家的立场或许并不一样。

这是吕仲在穿越了几百年后第一次得出自己的感悟。

麻贵能不能明白其中的意义,吕仲并不知道,他也不想知道。

他只知道麻贵既然能在第二次援朝战役中打响自己的名号,成为大明的一员猛将,那他就不会太蠢。

只要不是蠢笨之人,那就该当多少理解自己的暗示。

......

返回吕府之时,吕谨禹在马车上问到,“爷爷,您打算提拔这个麻贵?”

其实吕谨禹也已经从吕仲的讲学之中看到了吕仲所暗示的东西。

所以他一下就联想到了吕家在军方的实力空缺,询问吕仲是不是有意提拔麻贵,从而让他成为吕家人。

但吕仲却是摇头,“并非提拔。”

“他既有心报国,我自当让其有报国之门。”

“而今这大明朝廷,有他这般报效家国之心的人不多了,我能帮一个算一个。”

“但还得看他自己的本事,倘若他自己真的有真本事,一切都无所谓。可如果他只是金玉其表的话,那我可没那闲工夫。”

麻贵在吕仲的记忆在援朝战役之中如何能干,如何打得丰臣秀吉下台一回事。

现实中麻贵在吕仲眼前所表现出来的东西又是另外一回事。

这两点不能混为一谈。

吕仲清楚的知道,麻贵这种有着自己独特思想的将领很难受人控制,不然当初他也不会辞官回家养病。

所以吕仲自一开始就没打算拉拢他,让他为自己效力。

面对心怀仁义的人,吕仲一直比较敬佩,因为在而今这个世道,这样的人真的太少了。

吕谨禹闻言,若有所思的点头道,“这样也好,至少可以避免朝中之人对我吕家诸多猜测怀疑。”

“不过爷爷,今日御旨下达,消息定然已经传了出去,您接手六扇门一事,只怕瞒不住。”

皇帝的御旨说即刻下达便即刻下达,吕仲已经接手六扇门。

可这御旨便如同一块巨石落入深潭之中,顿时激起百丈水花。

六扇门此刻已然炸开了锅。

自太祖开朝,六扇门成立,两百多年以来,六扇门还是第一次易主,而且还是从皇帝手中转移到一个大臣的手中。

且不说沈一冠,于慎行,张卫等人会怎么想,便是六扇门中的人此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下一章,请退出

返回目录

若图片章节不正常,请点击报错后刷新页面(支持最新25章报错)

若章节正常,请不要点击报错,否则会造成网站打不开

来源4:feil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