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乐沉吟良久道:
“那父皇,可否准许我出宫一次,父皇放心,在没有您的许可下,女儿不会杀了此人。”
李世民微微一顿道:
“那你是何意?”
长乐冷冷一笑道:
“父皇既然可以去茶楼问计于他,那女儿同样也有几个问题想去问问他。”
李世民哈哈笑了笑,他深知自己这个女儿是个滋事大体之人,既然他已经说了苏昊可以重用,那么长乐多半不会意气用事的。
如果一味拦着她,反而不好。
如此李世民便应允了她的话,准她明日出宫。
第二日,太极宫大殿。
群臣觐见,早朝开启。
龙榻之上的李世民整冠束发,神色严肃。
殿内百官震慑,所有人都感觉到了今日这位大唐雄主似乎有大事要宣布。
从他的神色还举止可以猜想的出来,今日的议题可能会掀起一阵朝堂论辩。
李世民轻轻咳嗽一声,突然哈哈大笑了三声。
百官低着头,一言不发,因为此笑声实在过于诡异。
“诸位不必拘谨,今日朕有一项议题想问问诸位,自渭水之盟以来,我大唐与突厥人已经保持了长达一年左右的和平期了,但朕心知那突厥人乃虎狼之师,沉溺一年的他们,如今或许已经按耐不住掠我大唐资源那颗蠢蠢欲动的狼子野心了。”
“古人云:居安思危才是治国之道,眼前暂时的和平说明不了什么问题,朕笃定那突厥人来日还会再犯我大唐边境。”
“今日朕想问问诸位,如突厥人再次来犯,朕应当如何处置?”
百官默然,群臣低头。
因为李世民今日抛出来的这个议题实在太大,尽管这一年以来关于突厥人是否还会来犯一直都是朝堂上争辩的热门议题。
但今日从李世民的口气中,有不少人已经听出来了这位大唐雄主似乎对突厥人的忍让之心已经开始有所动摇了。
半晌过后,无人站出来。
李世民轻哼一声道:“怎么,诸位今日都成了哑巴了吗?”
一位历来敢于谏言的文官,慢慢站了出来,跪在地上道:
“臣以为那突厥人乃是外邦蛮夷,食生肉、睡草地,不过一群尚未进化完整的莽夫而已,其心固然犹如豺狼,但对我浩瀚大唐而已,疏不可惧。”
“陛下自登基以来,四海臣服,如今正是我大唐大力恢复生产,提升国力之时,不宜与那外邦蛮夷动刀动剑,不妨以和亲之策暂时搪塞于他,待我国力鼎盛、军力充沛之时,再一举将此等蛮夷击杀。”
果然如李世民所料不错,第一位谏言的果然是个主张和亲的。
李世民脸色如水,丝毫没有动怒。
这似乎给了那些敢于谏言的文臣一个信号,李世民虽然有心剿灭突厥,但现在他只不过是有这个初心而已,实际上他也没想好以目前大唐的国力,到底能不能一蹴而就的剿灭突厥。
也就是说,他现在只不过是在试探百官的心意而已。
有了第一个,第二个立马也就站出来了。
“臣以为,东庸士大夫所说不错,我大唐目前应该着力于发展民生。”
第三个站出来:
“我们应当效仿先汉,以和亲之策应付突厥人,那些蛮夷胃口不大,极容易满足。”
第四个站出来继续道:
“我们大唐乃礼仪之邦,和亲之策不仅能令突厥人不敢再犯我边境,更重要的是可以利用和亲之策感化他们,加强双边的外贸往来,如此一来,少则十年,多则二十年,那突厥人一半都会化为我唐人。”
“此举可不战而屈人之兵,岂不妙哉!”
于是乎更多的文臣开始点头附和:
“臣赞同xx士大夫所言,理当和亲。”
“臣赞同xx士大夫所言,感化蛮夷,不动刀剑。”
……
这时堂下李靖、秦叔宝以及程咬金在内的几位武将,脸露不悦之色。
程咬金更是大骂这群主张和亲的人全是软蛋玩意。
但程咬金他们势单力薄,朝堂上主张和亲的文臣实在太多,很快一番铺天盖地的吐沫就被这几名武将的话淹没了。
朝堂之上热议纷纷,文臣和武将的争吵声越来越大。
这时塌上久未开口的李世民突然拍了拍桌子。
朝堂上这才安静了下来。
李世民神色难猜,冷然一笑问道:
“东庸士大夫,你认为朕应该派哪位公主参与和亲?”
那位东庸士大夫,历来敢于直谏。
此刻成了主和派的主心骨,他心中那团火焰更盛。
“臣不敢妄言,此事需当陛下思量,但臣以为和亲之人必须是皇室宗亲,这些突厥人虽然蠢笨,但他们速来对和亲公主的身世十分看重。”
李世民蹭的一下站了起来。
来源4:feil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