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玄就不会错吗?”
就在司马孚下台之时,台下惊出一语,倒令众人立刻讨论起来。
郑玄不会错?
这样的观点,在这个时代,似乎从来都不是个问题。
因为没有人会怀疑郑玄。
人们纷纷看向声音的源头,却并不知那个在台下不卑不亢地望着台上的文衫君子是谁。
“这人是谁啊?”
“对啊,没见过,他怎么敢说郑玄会错的?”
“看他气度不凡啊,应该有些水平。”
……
台上的杨修一听,有意思,他当然一下就识出了司马懿。
这司马懿虽然有着绝世之才,不过这人也喜欢韬光养晦。
日前杨修那封送往司马家的书信,可就是为了给他们兄弟俩看,然后诱使他们在月旦评上出手的。
情况也确实如此,司马孚上台刚刚被杨修巧妙的一招所秒杀,如今司马懿眼看也要亲自上了。
“是何人妄加指责名贤大儒,上台来辩!”杨修朗声说道。
台下的曹操,亦是抬高了头,想要看看,是哪位名士敢于如此发声。
旁边的郭嘉则环视左右,觉着气氛有些不对劲,提醒曹操道:“司空,今日此地人员杂乱,只怕有变!”
曹操自信笑道:“子孝(曹仁)和元让(夏侯惇)就在暗处,无妨!”
听闻曹仁和夏侯惇都在暗中保护,郭嘉这才放下心来。
众人眼见一位蓝衣文士上得台去,和杨修各自拱手一礼。
砸一看,这台上一白一蓝,都是翩翩公子模样,气度都是非凡。
不禁都暗赞:“都说公子世无双,这台上两位,倒成双了!”
“在下并不想说杨公子有误,不过在下以为,司马迁把咸有一德和尹诰混为一谈,已是不妥,郑玄以尹诰的丢失,便断定咸有一德的丢失,就更显草率。”
杨修对付司马孚,丢了“小王”郑玄下去,让司马孚无法接招。
可不想这司马懿上台来,马上就丢出司马迁这个“大王”。
并且将司马迁和郑玄两位大贤放在一起比较,到如同王炸一般,一下就让其论点变得十分的大气。
杨修知道,真正的对手来了!
“公子你既然上台来了,就把你的学识和见解大声地说出来,在下与公子公正一论,也免得旁人说,我以主持之势欺压于你。”杨修当然不会怕他,这样的理论依据,他也能想一百条出来。
能被推举为天下第一名士,杨修的才辩自然精彩。
不管站在正面还是反面,他都很自信。
此刻,杨修自然也想听听司马懿是怎么来辩论的。
“在下司马懿,并不想和杨公子争执,上台就是想替舍弟辩白几句,我弟弟读的书并没有错。”
“原来是哥哥给弟弟护短来了。那么我且问你,究竟是读了何等奇书,才敢断定司马迁和郑玄错了?”杨修上来就是一句
“在下才疏学浅,司马迁和郑玄二公皆是圣贤,但难道这圣贤就不会犯错吗?咸有一德文章是说天命无常,为君者应该经常修德,才可保住君位,若停止修德,便会失去君位,这正是孔子春秋之微言大义,也正是编纂尚书之主旨,这是其一。”司马懿缓缓说来,有理有据,众名士听来,也是连连点头。
杨修听得,也忍不住在内心称赞:“司马懿果然用当世之雄才,难怪这货这么苟,如果他太招摇,难保不被疑心强的曹操处理掉……对了,这么说,我是不是也应该低调些……不管了,积攒足够多的真龙气运,难道还会怕曹操?”
甚至想都不用想,杨修就有了思辨之词:“符合春秋大义未必就是尚书原作,趋炎附会也并非治学之法,司马公子,你广求学识之心固然不错,但治学乃是厚积薄发之事,纵然你不能博闻强记,有所开创,也莫不要随波逐流,人云亦云。”
“多谢杨公子教导,在下以为,当此乱世,文章书简已遗失大半,我辈治学,就是要从残章段简中重塑文明,上合圣贤之精神,下利国民之策略,绝不是断章摘句,互相争斗,这篇文章,上可规劝君王,下可教导庶民,就应当流传于后世,研究注疏,怎么能说是做无用之功呢?学识之对错不仅仅在乎于文字,更关乎于态度!”
司马懿辩思卓绝,所陈之词,更是字字铿锵。
等他说完,台下已满是叫好之声。
杨修算是领教了着司马老怪物的能力,他两的辩论水平在一个层次上,杨修当然还能找到槽点继续辩论下去。
不过,司马懿破了他设的问题,赢得喝彩,已经算占得先机,继续强辩,也显得不够大气。
杨修转念一想,便笑着给他鼓掌,说道:“司马公子果然非常人也,刚才在下的评论有失偏颇,现在要是再问谁的诗文能算得上当世一等,在下便评,除曹司空和曹公子外,便还有一位司马公子!”
杨修的点评,再度让叫好声上了个台阶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下一章,请退出
来源4:feil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