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都城外,颍河之畔,正是花朝时节。
春风暖阳,绿柳成荫,人们踏着春光而来。
如今的天下,黄巾之乱虽然早过去了十多年,不过大部分地区,仍旧是战乱不断,瘟疫和灾荒横行。
天子治下的许都却一派生机勃勃,也难怪天下有学的志士,都争先涌来此地。
更有曹操颁下求贤令,更是令各地的名士趋之若鹜,纷纷赶来许都,只为求得一语风评,好入仕为官。
俊杰们汇聚一处,自然就引来不少官家小姐们,要是在这月旦评上选得良婿一枚,那可是大大的收获。
其时的乱世,有才学之人最是珍贵,只是才学之人大多出身名门士家,那些庶出的学子,便多借高枝,才能展翅翱翔。
比如,幽州的公孙瓒,便是如此。
有了众多的人,便衍生出了集市。
货郎、卖艺、杂耍……
热闹是热闹了,不过人也因此变得十分繁杂。
……
到了吉时,官家的人来了。
擂鼓声响彻。
司马防、荀彧和杨修三人登上颍水之畔的高台中。
不少少女大喊着:“杨公子,杨公子,杨公子……”
杨修听着,不禁有些飘了,心想:“想不到我在这乱世,原来这么受欢迎啊。”
不过侧目一瞥,心中却感叹:“原来却都是些庸脂俗粉。”
台上,荀彧说道:“司空颁布招贤令,望天下才子踊跃自荐,为万民某太平。”
“月旦评一如从例,由杨公子主持。”
杨修在台上,大袖一展,拱手向天下名士说道:“在下杨修,奉司空之命,恭迎四海名士,请!”
有理有据,却有威势卓然。
有猛将在沙场之上显威,有豪雄在庙堂之中立威,而杨修的威风,则在这些饱读古今文章的天下名士们看来,尤为凸显。
有北海名士当先而上,自称孔北海的门徒,发表了一些关于论语的看法。
杨修当即一笑,从容不迫地就把这位孔融门徒对于论语的评述给反驳了一遍,并且有理有据,让这位北海的名士哑口无言。
只得当众抱拳认输:“杨公子不愧为当世第一名士,今日上台一辨,真是令在下受益匪浅!”
人家认了输,杨修却还不忘补了一刀:“阁下还需回去多多研习,可别辱没了孔北海的名声啊!”
其时,孔融正在朝内担任少府,杨修这么一说,倒是让一些人议论了起来。
“杨公子可真是什么都敢说,就不怕这事传到孔融那里吗?”
“也不难怪,当今天下第一名士,我要是有这名头,也会这么恃才傲物。”
“只怕杨公子今天这台上站一遭,天下名士都被他得罪光了。”
“也不知道有没有什么厉害的人物来,能和这杨修辩上一辩!”
……
“叮,宿主敢于讲实话,真实的点评,真龙气运+20。”
现在的杨修当然知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的道理,他当然也可以讲得含蓄一些,给名士们留些面子。
不过,在讲真话就有奖励的情况下,这些个道理就显得完全不重要了。
他开始口无遮拦地对上台来讨教的名士们一个接一个地“羞辱”了一番。
“叮,敢于讲出实情,真实的点评,真龙气运+30。”
“叮,敢于讲出实情,真实的点评,真龙气运+20。”
“叮,敢于讲出实情,真实的点评,真龙气运+50,文才+1。”
……
在不停怼人的同时,还能收获奖励。
杨修觉得,这件事畅快极了。
很快,那些还本来跃跃欲试的天下名士们,在看到无数有学之士上台都被杨修批评一通之后。
大多开始犹豫,他们并不太想上台了。
一方面,杨修的才辩卓绝,他虽然批评得不留情面,但每一字每一句都极有道理,让人心服口服。
另一方面,众人上台都失了彩,他们对比自身,却不想再去献丑。
不过,大家都希望能够有一位有学之士上台和杨修真正地较量一番。
这时候,一位仪表不凡的公子模样名士上台,和杨修拱了一礼,递上竹简,说道:“东平刘桢,幸会杨公子,请评在下诗文。”
听到刘桢一名,杨修微微一笑。
终于来了个有实力的了!
要知道,这刘桢字公干,博学有才,警悟辩捷,可是许都当时极有名气的少年诗人。
又和曹丕曹植交好。
后世列之为“建安七子”,并和曹植合称“曹刘”。
不过和杨修相比,刘桢属于“后辈”,无论在名气和才思上都有一些差距。
只是这后辈从来都相信“长江后浪推前浪”的说法,又有曹丕在背后怂恿,是以勇敢上台来领教杨修。<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下一章,请退出
来源4:feil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