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繁体版
关灯
护眼
第2章 帝国右相,杜如晦之师!
加入书架 返回目录 查看书架

李世民与房玄龄向韩秋居住的屋舍走去。

两人站在院外,隔着栅栏门向屋里看去,赫然发现屋内无人,只有平整的桌子和几把马扎椅子。

李世民看着无人的院落,怅然若失。

正在这个时候,有人在李世民和房玄龄的身边问道:“你们是找韩伯吗?”

李世民转头看去,一个虎头虎脑的男娃子从隔壁的院子里走出来。

“噢,对,对,我们是来拜访的。”

“韩伯外出了,要等晚上才能回来。”

“这样啊……军棋可是这位韩伯造的?”

“是啊,是韩伯造的,韩伯还教我们耕种,教我们识文断字,本事可大了!就跟活神仙一样!”

李世民与房玄龄对视了一眼,看来韩家庄的非比寻常,与这位韩伯脱不开关系。

“你可知道这位韩伯去了什么地方?”

“那就不清楚了。”

“多谢这位小兄弟了。”

李世民和房玄龄有些失落。

他们不甘心的在韩家庄又等了半个时辰,太阳已经西斜,那位韩伯依旧没有回来。

房玄龄看着太阳西落,劝说李世民返回长安,现在距离长安还有五十里,现在回去,一个时辰内,还能趁着天色尚未完全黑下来返回皇宫。

李世民心中暗道,也只能如此了。

君臣二人离开了韩家庄,李世民交代房玄龄,不准任何人来韩家庄打探情况,也不准任何人强迫韩伯入仕,否则的话,若这位韩伯真是大贤之人,稍有怠慢,就是大不敬!

房玄龄谨遵皇命。

两人离开了韩家庄,再路过那片神奇高杆植物的时候,李世民掰下来四五棒,揣在了怀中,房玄龄见到李世民掰了几个大棒,一猫腰钻进高杆农作物里,掰了十几棒,兜在衣服上。

……

日落西山。

渭水一侧,韩秋的竹篓里,有着五条硕大的大鲢鱼,这炖上一大锅,美味十足。

韩秋收了鱼竿,背着竹篓返回了韩家庄,隔壁的王大嫂帮忙杀鱼,王大嫂家的大小子拿了一斗粮食去换酒。

大小子回来的时候,跟韩秋说有外乡人来到了韩家庄,打听了韩伯,韩秋询问了什么人,虎子也只能说出这些人穿着绸缎衣服。

……

夜幕落下前,李世民回到了长安城,房玄龄目送着李世民进入玄武门后,坐车回到了自己的府上,他怀里还有十几个大棒,咬上一口,黄粒破裂,甘甜爽口。

他拿着这十几个大棒就是要让大唐的饱学之士辨认一番,这大棒到底是何粮食!

李世民回到皇宫之后,并未去甘露殿休息,而是径直前往了长孙皇后居住的立政殿。

“陛下,您不是去查看渭水河道吗?”

“工部尚书很努力,将渭水河道修理得工工整整,朕不需要监工,朕给你看个新鲜东西。”

李世民显得颇为神秘,冲着长孙无垢招招手。

“什么东西,搞得这么神神秘秘?”

长孙无垢走到李世民的身边,李世民将大棒从怀中取出,拨开大棒的外皮后,露出了黄色的颗粒,有序排列……

“这是什么?”

长孙无垢显得很惊喜,从李世民手中接过了大棒,放下鼻子下闻了闻,有着一股特殊的果实香。

“这是一种朕从未见过的粮食,产量非常高,朕看过那片耕地,密密麻麻的种满了高杆作物,每个高杆作物上,都会长一个大棒。”

“是吗?大唐还有这样的作物?”长孙无垢听着李世民的话,也是很惊奇。

李世民见到长孙无垢如此有兴趣,更是兴致勃勃的讲起了他在韩家庄看到的军棋,以及从稚童口中得知的军棋玩法。

这让长孙皇后凝神思考了起来。

“陛下,这军棋和这高产农作物都是同一个村庄?”

“是!”

“陛下,这农庄里必然有大贤,若非大贤,定然无法出现这种奇特之景!”

长孙皇后说到了李世民的心坎上。

“岂止是大贤,在朕看来,简直就是惊为天人,只是今天时间匆忙,无缘见到那位大贤,等来日朕抽出时间,再去拜访一番。”

李世民对韩家庄以及韩家庄内的大贤,神魂难舍。

……

长安城,右仆射杜如晦的府中。

夜色已经降临,但是杜如晦依旧在批复着大唐诸郡递交的奏折。

贞观三年,多地大旱,颗粒无收,灾民都在等待着朝廷的救济,可是朝廷也没有太多的粮食。

杜如晦作为大唐的右相,位高权重,他不能只做高官,他还要为天下百姓黎民安居乐业,衣食无忧。

杜如晦批复了一份奏折后,放在了一旁,这份奏折是准备递交皇帝的,由皇帝批阅之后,就可以颁布政令。

他放在这份奏折后,想着北方的大旱,以及颗粒无收的幽州,心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下一章,请退出

返回目录

若图片章节不正常,请点击报错后刷新页面(支持最新25章报错)

若章节正常,请不要点击报错,否则会造成网站打不开

来源4:feil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