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繁体版
关灯
护眼
第二十四章 网罗人才(求评价!)
加入书架 返回目录 查看书架

当亲手拿起千字文,张汤就知道,世界要变了。

无数读书人都会为此欢喜鼓舞。

过去,一支竹简,重二三两。

每支最多只能在上面写十几个字。

通常将几十支编在一起,作为简书。

故一卷竹简重达数斤,但其上最多只有几百个字。

士大夫读书,经常读的腰酸背痛,却只能看几千字而已。

而这种白纸,每张规制和民间的尺牍一样。

长一尺,宽三寸。

他粗略的估计了一下,发现假如将这种纸写满文字。

一张纸起码能写七八百字,而且字迹整洁清楚。

更让人惊喜的是——它的重量不足一铢!

换言之,一张这样的白纸,就能承载相当于过去两卷书简才能记录的文字!

很可能数百张白纸,就可以将战国诸子中任意一人的文章全部记录下来。

而在白纸出世以前,这些文字可能需要整整一个书房来装载。

可以预见的将来,而随着白纸的现世。

未来天下读书人的数量,可能将呈倍数的增长。

而手握如此利器的云中王又将获得多少声望和隐形的好处呢?

想到这,张汤突然笑了起来,越发看好自己这一次的选择。

从私塾里出来,明显感觉到过往的商人多了起来。

他注意到,这些人都是朝着同一个方向进出。

带着些许好奇,他走到了一处建筑前停了下来。

抬头一看,脸上不觉露出了一抹冷笑:“万宝楼,好大的口气!”

这是一座装饰非常讲究的两层阁楼,里面暂时只售卖一种商品。

当张汤看到商品的模样时,表情就微微一僵。

“云中纸,十文钱一张,买一百张送一张,买一千张送十张,买的多送的多咯!”

一名小贩打扮的年轻人扯着嗓子叫卖道。

“伙计,能便宜点吗?”旁边有商人询问道。

“不能,这里商品都是明码标价,该不赊欠!”

“那行吧,先拿一千张!”

商人咬了咬牙就一口气拿出了全部积蓄。

他得趁着消息还没有彻底扩散开,争取多跑两趟。

等到那些大商人收到风声,他们这些小商人的日子恐怕就不好过喽。

“好勒,千张云中纸为一摞,你点点,这是免费赠送给你的十张。”

接过店铺伙计送来的白纸,商人带着有些感触的道:

“真是好东西啊,这十张纸帮我单独包好,我要留给家里的小子进学之用。”

伙计也是个乖觉的,当即就恭维道:“那敢情好,贵公子将来可是要当大官的哟!”

“不敢想,不敢想,能识得几个字就不错了!”

话虽是这么说,但商人的脸上却露出了憧憬的神情。

在大汉想要改变自身命运的途径并不多。

首选当然是参军,当兵立功封侯可谓是无数年轻人的梦想。

但是,并非每个人都有将生死置之度外的勇气。

所以读书就成了第二条路。

目送商人走出店铺,张汤不自觉的叹了口气。

读书仅仅是代表有希望进入官僚阶层,却并非绝对能成。

如今汉室的大权主要掌握在外戚,勋贵,以及彻候手中,普通读书人想要出头得靠人引荐。

这就是著名的察举制。

察举制虽然给了普通人一条进身之阶,但执行的过程中却是弊病重重。

大汉当前掌权的高级官员大多是黄老派出身,崇尚无为而治。

级别越高的官员,就越不会举荐年轻人。

尤其是到了两千石这一级别,更是轻易不会随便举荐。

以至于汉室最近二十年,天子几乎年年都要催促地方官举荐贤才。

甚至于不惜下达任务指标,将之与官员的考绩捆绑起来。

即使如此,官僚们有时候宁肯被责罚,也不愿意举荐。

原因在于,此时,举荐者是要承担极大的道德风险还要赌上自己的名声。

假如不是非常看好或者欣赏的人仰或天下扬名的人才,官员们,根本不想随便举荐。

万一,举荐的是个草包,又或者是个愣头青,捅了个窟窿,怎么办?

即使朝廷不追究,一个识人不明的名声也等于阻塞了自己的进身之路。

到了东汉末期,情况就愈发严重。

朝廷选拔人才的渠道完全被世家大族垄断了。

几乎完全断绝了寒门崛起的希望,因此被推翻统治也就不足为奇。

带着少许复杂的心情,张汤回到了太守府。

这一路的见闻带给了他巨大的冲击。

他需要缓一缓,理清头绪之后再去拜见这位充满神秘色彩的云中王。<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下一章,请退出

返回目录

若图片章节不正常,请点击报错后刷新页面(支持最新25章报错)

若章节正常,请不要点击报错,否则会造成网站打不开

来源4:feil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