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繁体版
关灯
护眼
第九章 岳父岳母好啊。
加入书架 返回目录 查看书架

第九章岳父岳母好啊。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童声朗朗,极为押韵的简单的字句朗朗上口,所有的孩童都在先生盯着下摇头晃脑。

李二在窗边听得出神。

他很确定,自己从来没有听到过这样的词句...

用这样简单的三个字的词句,把道德、历史、天文、地理等用通俗、顺口的语言朗诵开来。

用这三字经教导孩童,既能读书识字,又能明白一些做人的道理,还能学到些许知识!

堪称蒙学经典!

尤其是当李二听到“唐高祖,起义师。除隋乱,创国基。古今史,全在兹。载治乱,知兴衰。”的时候,右手粘着胡子,脸上露出了一丝得意的表情。

唯一的遗憾是...怎么就唐高祖了,老子的爸爸还没死呢。

不过...死了也确实是高祖。

跑不了的。

而且最好早点高祖才好。

总之,瑕不掩瑜。

这一篇大作,在李二两人看来,要比之前的水泥啊,望远镜啊,曲辕犁啊更加的重要!

李二长孙两人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的眼神中看出来了对方的意思:这不会又是那个张桦弄出来的吧?

如果是这样的话,这张桦的才能,就要重新评估了。

华夏传统,重文而轻工。

李二也不免如此啊。

在他看来,能够写出如此大作的,若是去科举,考个进士还不是手到擒来?

实际上,科举虽然理论上每一个大唐臣民都可以去考。但落到实处,这科举进士,大多出自名门郡望。

尤以五姓七望为甚!

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在这个没有活字印刷术的时代,又有多少寒门子弟买得起书呢?

在这个时代,知识,是被垄断的!

知识从上层开始流入底层,是从宋朝市民经济大发展,活字印刷术成熟,制书的成本大幅下降之后,底层的寒门子弟,才有“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可能性。

因此,哪怕开了科举,李二的朝堂里面大部分官员都出自名门郡望,鲜少寒门子弟。

为了维持朝堂的平衡,李二不得不在高层用关陇贵族、军事勋贵,来平衡士族的力量。

所以,出现一个不是出于士族的“大才”,李二的爱才之心起来了。

那正在教书的先生是个跛脚。

脸上长得也是坑坑洼洼的,看起来就像是一个老农民。

但穿着文士服,背着手拿着戒尺的模样,到还像模像样的似个私塾先生。

他本是虬髯客麾下的水手,名为黄宜江,脚受伤后就上岸了,被张桦带来了张家庄,因为认识点字,便安排到这学堂做了个教小孩子认字的先生。

他也注意到了窗边的李二夫妇。

看到孩子们摇头换脑在背诵三字经之后,便迎了出来。

“两位贵人有何指教。”

“敢问先生,学童们朗诵的这一篇文章...乃是何人所做?”

李二拱手问道。

“哦,此乃我家少主人,张桦所做。”黄宜江回答道。

李二和长孙互相看了一眼,露出了果然如此的表情。

李二此刻有些纠结。

好不容易遇到个人才,而且是大大的人才。

竟然和自己女儿..

唉..

这事情要怎么搞?

李二同志有些苦恼。

反而是长孙地主婆想法简单,虽然没见过这张桦,但通过这几件事情,长孙已经勾勒出了一个英姿勃勃的少年英才的形象——至少应该要比长孙冲好多了。

“不知二位前来张家庄是...”黄宜江见两人神秘兮兮的,半饷不说话,便开口问道。

“哦,我夫妇二人乃是长安人士,特来..拜访小张庄主。”李二说道。

黄宜江犹豫了一下,问道:‘不知二位名讳,我好向少主人通报。’

“你就说是李家小姐的父母来了。”长孙接过话茬说道。

“李家小姐...”黄宜江闻言,表情立刻更加恭敬了起来。“您二位请跟我来。”

说着便吩咐一名学堂的学童飞奔去张家大宅子通报去了,而黄宜江自己则是恭敬的领着两人前去。

等两人到了的时候,张桦已经到门口迎接了。

李二见到张桦,鼻孔不由得发出了哼的一声。

老父亲的愤怒啊。

而长孙则是一副看女婿的模样,越看越欢喜。

不得不说,张桦长得高高壮壮,很符合这个时代的审美。

端是一个英俊的少年郎,再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下一章,请退出

返回目录

若图片章节不正常,请点击报错后刷新页面(支持最新25章报错)

若章节正常,请不要点击报错,否则会造成网站打不开

来源4:feil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