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完了军令,盛庸觉得有必要给将军们提个醒。
“诸位将军,这是咱们大明新军组建后的第一仗,
背负着皇帝陛下的深厚期望,还望诸位谨慎行事,切记,骄兵必败!”
···········
应天紫禁城。
朱允炆这几天总是睡不好,自从下令开战以后,他每天都辗转反侧,难以入睡。
总觉得自己好像漏掉了什么?
他把汤和、耿炳文两个老家伙找来,又把作战计划仔细研究了好几遍,还是没有发现什么明显的漏洞。
可是那种不安的感觉还是挥之不去。
这一天,朱允炆又失眠了。
“安南,安南……到底哪里不对劲呢?”
仔细把脑海中有关安南的记忆从头到尾梳理了一遍,
猛然想起了一个关键人物——朱能!
朱允炆一下子坐了起来……
“王忠,王忠……”
听到朱允炆大喊,王忠连滚带爬的跑了进来。
“皇爷何事?是不是又做噩梦了?”
“快,马上飞递,八百里加急,告诉盛庸暂缓出兵,快去!”
朱允炆匆匆写好了圣旨,交给了王忠。
王忠一听八百里加急,肯定是出了大事了,接过圣旨就飞快的下去交待了。
王忠下去以后,朱允炆长叹一声,
“但愿还来得及!”
自己怎么就把朱能的事给忘了呢?
史书记载,朱能带兵征安南,结果出师未捷身先死,病死于途中。
沐晟的大军在攻入安南后也遭遇瘟疫,士卒多有死伤。
这时候的南方可是真正的蛮荒之地啊,蚊虫肆虐、瘴气横行,可不是后世的旅游胜地。
堂堂的主帅大将都能病死,可想而知普通士卒是个什么情况。
“来人,传太医院院使张吉庆,让他马上来见朕。”
必须得想办法把大军的防疫问题解决了,否则的话,死的可不是一个两个。
朱允炆在后世经历的那次史无前例的瘟疫大流行,短短一年蔓延全球,几千万人感染,一百多万人死亡。
直到朱允炆穿越前,恐怖的瘟疫还在全球肆虐。
太恐怖了,以后世高出大明百倍不止的医疗条件和防疫体系,
尚且会造成如此恐怖的死亡,朱允炆不敢想象……
自己的二十万大军万一要是真的感染了瘟疫,那将是一场惨痛的悲剧。
很快,张吉庆气喘吁吁的赶到了。
朱允炆也顾不上体恤老头的辛苦了,一把扯过张吉庆问道:
“大军出征安南,很可能会面临瘟疫,你太医院有何良策应对?”
张吉庆心里嘀咕,你军队出征关我太医院屁事!
太医院只管替皇亲国戚、达官显贵治病,除非民间遇到大疫,才会派出医官指导地方抗疫。
当然张老头心里这么想,嘴上是万万不敢这么说的。
“皇上不必惊慌,军中都有医官跟随,他们经验老到,应该不会闹出瘟疫来!”
“应该不会?你能保证万无一失吗?
安南蛮荒之地,本就瘟疫横行。
朝廷大军又是远征,万一染上了瘟疫,将会给大军带来无法估量的损失!”
张吉庆一时无语,他当然不敢保证万无一失。
这不是人力所能控制的事情,只能提前预防,尽人事听天命。
想到这里,张吉庆道:
“皇上,事到如今,只能火速征集药材、石灰等物送往安南已备万全。
同时严令各军切不可喝生水,凡是入口的食物必须彻底煮熟方可食用。
老臣再亲率太医院医官前往安南,严密防控。
如此,多管齐下,应该能最大限度降低爆发瘟疫的可能。
如果,万一发现有头疼、发热、腹泻、呕吐者,应立即将其与其他将士分离开来,可以降低传染的可能。”
张吉庆说完,静候朱允炆的决断。
朱允炆此时却不那么着急了,这老头不得了啊……
后世天朝在抵抗那场瘟疫中不就是这么干的吗?
“张院使,你适才所言都是针对防患的,如果军中大规模爆发瘟疫,你当如何应对?”
老头略加思索,表情凝重道:
“陛下,若瘟疫当真在军中大规模爆发,老臣只能建议陛下撤军了!”
朱允炆沉默不语,不置可否。
忽然,他想起了再后世非常出名的一样东西——青蒿素
这东西可以将疟疾的死亡率大大降低,研究者还被授予了诺贝尔医学奖。
好像就是从传统医书里找到的灵感和依据。
于是,朱允炆问了大明医学界的最高权威张吉庆一个问题:
“青蒿素你知道吗?”
来源4:feil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