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的插曲,给宴会增添了不少活跃的气氛。
封赏继续进行。
方孝孺、齐泰、黄子澄、景清、连楹等历史上在靖难中殉节的两百多位文臣全部加官进爵。
虽然燕王朱棣造反很大程度是被这些文官给逼迫的,但是不管怎么说,这些铮铮铁骨的文臣对他朱允炆的忠心是毋庸置疑的。
而且这些文臣是士大夫的精神代表,历史上他们死后大明的士大夫们渐渐地失去了风骨。
崇祯皇帝最后独自一人吊死在煤山那颗歪脖树上就是明证。
陪伴崇祯的居然只有一个太监王承恩,而那些平日里总拿圣人之言恶心皇帝的文臣们都箪食壶浆去迎闯王了。
所以,对这批文臣,朱允炆不但要赏,还要给他们著书立传,昭告天下,表彰他们的功绩。
“诸位爱卿,朕打算编纂一部宣扬尔等忠君爱国的书,以传记的形势将诸位爱卿的事迹传扬后世,千古流芳,爱卿等有什么看法啊?”
朱允炆此言一出,文臣们全都两眼放光、欣喜若狂。
对他们这些真正的国士来说,什么金银财宝、高官厚禄都没有千古留名重要。
方孝孺带头跪倒,两行热泪忍不住流了下来。
“陛下隆恩,臣等感激涕零,定为陛下、为大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齐泰、黄子澄紧随其后跪地谢恩。
“吾皇圣明,即使尧舜在世也不及也!”
“有君如此,臣就算立刻就死了也无憾了!”
其他文臣也都顾不得擦眼泪了,纷纷跪倒叩谢皇恩,齐呼万岁。
大殿内一帮或老或小的文臣痛苦流涕,效忠之情感天动地!
朱允炆看得鼻子都有点发酸了,多好的大臣啊,有他们在哪怕自己死了,大明的江山也应该能多延续个一百几十年吧!
另一边的武将们早就醋意大发了,朱允炆甚至能感受到他们看这帮文臣时浑身杀气腾腾的。
汤和、耿炳文两个老头例外,因为皇帝给他俩的封赏已经是最高的了。
至于其他武将和勋贵们,已经嫉妒的要发狂了。
鄂国公常遇春(死后追封开平王)的孙子常继祖(其父常升是常遇春的次子,常升的哥哥常茂获罪被朱元璋削去鄂国公爵位,改封常升为开国公)。
魏国公徐达(死后追封中山王)的儿子徐辉祖。
这俩人就一脸不服,尤其是常继祖。
凭什么呀,老子我祖孙三代替你老朱家卖命,死了爷爷死老爹,就连自己也差点和老爹一起死在长江防线。
你皇帝老子怎么就只封文官,对我们这帮武将为什么如此对待?
常继祖在心里骂骂咧咧的,他很不满,非常的不满。
毕竟年轻,还是个十足的愣头青,常继祖还以为朱允炆不打算赏武将呢。
徐辉祖也一脸阴沉,他算幸运的,老兄弟常升可死得惨啊。
这怎么说叛乱平定也是他们武将功劳最大呀,为什么皇帝却大赏文官?
和其他武将一样,徐辉祖不明白,他悄悄捅了捅汤和的后腰道:
“老王爷,您倒是说句话啊,兄弟们可都憋着气呢,皇上这算怎么回事嘛!”
可是汤和呢,假装没听见,没有任何反应。
于是徐辉祖又给常继祖使眼色,让他鼓动耿炳文替武将表达诉求。
可耿炳文也跟汤和一般无二,只顾埋头喝酒吃菜。
只把徐辉祖等武将急的直跳脚。
武将的反应朱允炆在丹璧之上看得一清二楚,不由得莞尔一笑。
这帮杀才,怎么都跟怨妇似的,老子是那种刻薄寡恩的皇帝吗?
“好了,诸位爱卿都平身吧,这是你们应得的!”
哭哭啼啼的文臣这才擦干了眼泪回到了坐席上。
朱允炆往武将这边看了一眼,忽然想逗逗他们。
“朕的将军们想要什么封赏啊?”
徐辉祖、常继祖等人一听大喜过望,终于轮到他们了,常继祖为自己刚才的想法脸红。
武将们都是粗人,比不得文官们会说话。
常继祖第一个跳了出来:
“皇上,末将等不求高官显爵,只想为死去的将士们讨要点抚恤!”
这愣头青到底还知道点分寸,没有直接开口索要奖赏。
徐辉祖见常家二愣子先站出来了,也就没再言语,等着聆听圣意。
其他武将也都眼巴巴的等着朱允炆开口。
朱允炆忍不住开心的大笑起来:
“哈哈哈……你们这些家伙是不是以为我把你们给忘了,看把你们急的。
我怎么会让大明的将士们流血又流泪呢?”
朱允炆自称“我”而不是“朕”,武将们顿时倍感亲切,心情舒畅了不少。
朱允炆说着对王忠一招手道:“王忠,喧旨吧!”
来源4:feil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