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繁体版
关灯
护眼
后唐明宗李嗣源
加入书架 返回目录 查看书架

明宗李嗣源(866或867—933),五代后唐皇帝。公元926—933年在位。沙陀部人,原名邈吉烈。李克用养子。以战功官至蕃汉内外马步军总管。同光元年(923年),庄宗李存勖领兵取汴梁,灭后梁。四年(926年),李存勖在兵变中被杀,嗣源入洛阳监国。即位后改名亶,改元天成。杀酷吏孔谦,褒廉吏,罢宫人、伶官,废内库,注意民间疾苦。但因文盲君临朝廷,无驭驾能力。又兼用人不明,姑息藩镇,权臣安重诲跋扈,次子李从荣骄纵,以致变乱迭起。弥留之际,从荣举兵反,饮恨而死。葬徽陵,谥圣德和武皇帝,庙号明宗。

明宗圣德和武钦孝皇帝,李亶,初名李嗣源,生于唐懿宗咸通八年(公元867年),卒于后唐长兴四年(933年)。五代时后唐皇帝,庙号明宗。出生于应州金城(今山西应县)。本名邈佶烈,无姓氏。其先祖为沙陀族,其父李霓为李国昌(李克用之父)爱将,曾镇守雁门(今山西代县)。   

李嗣源自幼随其父长于军中,后隶属李克用帐下,曾于上源之难中冒死救得李克用性命,为李克用所爱重,收为养子,赐名李嗣源。李克用镇守河东(今太原市)时,命他掌骑兵卫队,不久即升任蕃汉副将,所向克捷。他为人厚重寡言,临事谨慎,“英武独断,谦和下士,每有战功,未尝自伐。居常唯治兵仗,持廉处静;晏如也。武皇(李克用)尝试之,召平泉府(银钱库)命恣其所取,帝唯持束帛数缗而出。凡所赐与,分给部下。”

屡建奇功

李嗣源先后随从李克用征战近30年,排难解纷,冒刃血战,体无完肤,屡建奇功。唐昭宗乾宁三年(公元896年),他率部大败梁军于任城,遂解兖州之围,获得了“李横冲”称号,第二年又大败梁将葛从周于青山口,曾四中流矢,血流被股,因此名闻天下。李克用死后,李嗣源作为河东主将,历任代州、相州刺史,昭德军、天平军节度使,一直作到蕃汉内外马步军总管(首将),又协助后唐庄宗李存勖浴血转战10余年,终于打败契丹,生俘燕王刘守光及其父刘仁恭,消灭了劲敌后梁,建立了后唐王朝,基本上统一了中原。当唐哀帝天佑二十年(923年)十月,李嗣源率晋军主力率先攻破梁都汴京,并于路侧迎接李存勖时,“庄宗大悦,手引帝(李嗣源)衣,以首触帝曰:‘吾有天下,由公之血战也,当与公共立’。寻进位兼中书令。”后又受赐铁券,进位太尉,一时荣宠无比。

功高震主

然而,李嗣源毕竟是“功高震主”;李存勖真正做起皇帝时,便昏暗骄矜,很快就对他起了疑忌,派诸军马步都虞候朱守殷暗中监视他的起居,并受到群小的飞语毁谤,“颇为谣言所属”。后唐庄宗同光四年(926年),魏州(今河北大名一带)发生兵变,庄宗派李嗣源率兵征讨叛军。不料刚到魏州城下,所部也发生哗变,与魏州叛军会合,共同拥戴李嗣源为主“帝河北”。李嗣源起初并无反意,遂托故逃出魏州城招集散兵,后来在女婿石敬瑭的劝诱之下,才决心谋自立。于是,他回师南下,先入汴州,继而向洛阳进发。此时后唐庄宗众叛亲离,为乱兵所杀。李嗣源入洛阳,被群臣拥戴监国,不久即皇位,改元天成。

不喜声色

李嗣源不喜欢声色淫乐,即帝位后,禁止中外诸臣进献珍奇玩等物。后宫只留老成宫女100人,宦官30人,鹰坊20人,御厨50人,教坊(乐队)100人。宫廷供应机构如此简单,这在历史上是十分少见的。他不喜欢臣下阿谀奉承,下令免除“诸道节度、刺史、文武将吏旧进月旦起居表”。他比较能够约束自己的行为,经常“召文武百辟极言时政时失”,并能够接纳臣下的忠谏。他的这种平实简朴的作风一直保持到晚年。

知过能改

李嗣源还知过能改,对自己要求比较严格。例如天成三年(公元928年)正月,他误听巡检军使浑公儿的口奏,派石敬瑭屈杀两名村童。当他审明真相后,“方觉失刑,循揣再三,愧惕非一”,“令减常膳十日,以谢幽冤”,罚了石敬瑭一月俸银,将浑公儿撤职,决脊杖二十,配流登州,并对冤死者“赐绢五十匹,栗麦各百石,便令如法埋葬。兼此后在朝及诸道州府,凡有极刑,并须仔细裁遣,不得因循。”其仁爱慎刑,谦谨自责,从严御下的作风,由此可见一斑。

整顿吏治

李嗣源厌恶吏治败坏,即位后即着手整顿吏治,禁止官吏徇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下一章,请退出

返回目录

若图片章节不正常,请点击报错后刷新页面(支持最新25章报错)

若章节正常,请不要点击报错,否则会造成网站打不开

来源4: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