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繁体版
关灯
护眼
第二十六章 圣明天子!(1/5,求鲜..
加入书架 返回目录 查看书架

有了这笔银子作为底气,朱厚照可以放开手做许多事。

头一件,就是给大明的农民减轻负担,让他们少缴些税银!

……

……

次日上午,乾清宫大殿。

朱厚照坐在龙椅上,俯视下方群臣。

群臣脸上都带喜色,谁都知道皇上这一回削藩,给大明财政带来了十五亿两进账,还彻底断绝了宗室开支过于庞大的隐患。

如此一来,财政压力大大减轻!

“传朕旨意,从京城周围乡间,随机挑选三百名百姓,明日带到大殿上,朕要了解民情。”

朱厚照郑重宣布道。

所谓了解民情,对他来说,就是宣布减免税银的契机!

“皇上如此圣明,实在是大明之幸,黎民苍生之幸!”

“吾皇万岁万万岁!吾皇如此关心百姓,尧舜再世也不过如此!”

听到朱厚照这样说,群臣在无人领头的情况下,全都自发地拜伏在地,不断称颂。

大明上一次召集百姓走上大殿了解民情,已经是一百多年前太祖年间的事。

如今皇上愿意亲自召集百姓,了解民情,真是天下大幸,堪称一代明君!

大臣们纷纷发自内心地感动涕零,感到能做朱厚照的臣子,实在是终生之幸。

当然,他们完全没想到朱厚照决定后的深意。

第二天,三百名百姓由侍卫领到乾清宫。

他们面对高大空旷的宫殿,显得十分拘束,有几个口中还念念有词,显然是过于紧张。

朱厚照看得出,这些百姓都是真的随机挑选出的,没有人为干预安排。

他们当中的大多数,都被太阳晒得皮肤现出深黄色,手上都是沉重劳作产生的老茧,身上穿的全是粗布衣裳,件件补丁摞补丁。

见到朱厚照,百姓们纷纷跪下,在地上不断磕头,直到朱厚照让他们不用再磕,他们才站起来。

“朕今日请各位到这里来,是为了解各位的生活情况。各位有什么,就说什么,不要有顾忌。”

“前头这位老丈姓什么?家中有几口人?”

朱厚照用平实的语言向一位老翁问道,没有一个字让这位目不识丁的老翁感到难以理解。

“回皇上,草民姓周,家中一共六口人,草民我,草民的大儿子,大儿媳,二儿子,还有一对孙儿孙女。”

老翁答道。

“你家一共有几个劳动力?平时除了种地,还做些什么?去年一年进账多少两银子?花销多大?平时能不能吃得饱,能不能吃上肉?”

朱厚照和缓地问道,比和任何一位大臣说话的语气都要温和。

“回皇上,草民的大儿子二儿子各算一个劳力,草民年纪大了,和大儿媳加起来算一个,孙子今年十五,算半个。”

“平日里除了种地,就是养猪,总共养了两口猪。”

“去年一年的进项,是二十三两银子。花销总共是二十五两银子。”

“至于吃不吃得饱,得看怎么算。秋天冬天是吃得饱的,春天青黄不接时,就得喝些野菜粥。夏天得看收成,去年夏粮收成不好,就一个夏天都没吃饱饭。”

“至于吃肉,平时是不敢想,过年时全家能吃上三两肉,不过大多让孙儿、孙女吃了,他们正是长身体的时候。”

看得出,老翁至少是个能把话说明白的。

听完老翁的话,朱厚照沉吟不语,没有立即表态,而是转向问下一位百姓。

他心里已经有数,老翁的生活,就是大明百姓生活的常态。

再多问几个,只是为了印证判断。

果然,一圈问下来,百姓们的生活都和老翁差不多,大多数甚至比他还要差。

也就是说,大明的绝大多数百姓,都挣扎在温饱线上。

吃不饱,也饿不死,绝大多数年份支大于出。债务累积到一定程度,就只能卖田地,甚至卖儿女。

碰上个水旱蝗灾,就只能卖田卖屋,背井离乡。

更惨的年份,就是饿殍千里,黎民百不存一。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老丈,你家的二十五两银子开支,有多少是缴了官府的税?”

朱厚照重新回到第一个老翁,开口问道。

“回皇上,草民家中去年缴了九两银子的税。分别是田税八两,人头税一两。”

老翁想了一会,又掰着手指头算了一会答道。

五两田税,按大明制度,意味着老翁家中应当有六七十亩田地。

动脑子想想,都知道这不可能。真要那样他一年收入怎么会只有二十五两。

惟一的答案就是,地方官吏趁机狠狠多征了一笔。

至于人头税,老翁一家肯定也被多征了。

层层加派的最终结果,就是农民生计艰难不堪重负!

朱厚照转眼间,就得出了税收问题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下一章,请退出

返回目录

若图片章节不正常,请点击报错后刷新页面(支持最新25章报错)

若章节正常,请不要点击报错,否则会造成网站打不开

来源4:feil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