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庄今年种了一万倾红薯,除了留种和日常消耗,全要被制成淀粉和粉条。
为此朱由检让工匠早早动手,提前打造各种工具。
既然靠官府推广不见成效,他准备从京师开始,邀请农民来农庄参观,从种植到收获,然后制成成品,毫不保留的对农户开放。
农民最相信的就是口口相传,只要能让他们看到成效,相信用不了多久,红薯和土豆就能种满整个北方。
尤其是陕北地区,最适合种植土豆,有了粮食谁还会造反。
重生到大明,第一件就替百姓解决了吃饭问题,朱由检心里有点小得意,又不敢放松,每天都在研究印度的阶梯井。
就目前的技术而言,打机井根本不可能实现,朱由检无意中想起印度的阶梯井。
南亚次大陆90%的降水都集中6至10月的雨季,而在西北干旱地区雨季时间就更短。
所以那里人常年缺水,便发明了阶梯井。
据说最深的一口阶梯井有三十米,
由3500个狭窄的对称阶梯构成,建造于九世纪,大明现在完全有能力建造。
兴奋过后,朱由检发现急需一位懂得地下水脉的师傅,便命令锦衣卫把人给找回来。
两天后,李若琏将三个农夫送到皇庄。
一番聊天下来,三人一辈子干了一件事情,那就是给别人打井,经验相当丰富。
说干就干,朱由检先让他们在皇庄寻找水脉。
本来没抱多大希望,谁知还真被对方找到一处水脉,这下从工部找来的工匠全排上了用场。
春粮刚播种完,佃户们基本都有空闲,朱由检亲自上阵,把人都组织起来,开始修建阶梯井。
工程量有点大,要在地下挖一个三、四十米的深井,又不能塌方,地面得挖开多大一个坑。
好在皇庄最不缺的就是人力,几百人同时开干,挖土,运土,凿石头,半个月就初见成效。
深入地下三十五米,水量终于达到要求,朱由检只提供图纸,剩下就是工匠的事情。
“听说了吗,小皇帝又有了新喜好,天天在皇庄挖井。”
温体仁大难不死,又编排起朱由检。
“你听谁说的?”黄曠道。
“还用别人说,皇帝不但自己挖,还邀请附近村民去参观,都传到顺天府了。
听说地上挖了一个深坑,不像是挖井,倒像是修鱼池。”
“让他折腾去吧,只要不来这里胡闹,随他怎么样。”韩曠突然感觉自己这个首辅当的很轻松。
其他辅臣同样一脸轻松,能遇到一个嘉庆帝那样的皇上,是做臣子的福气。
“皇爷,卢象升和孙传庭已经到了京师。”
“快召他们进宫。”朱由检一脸兴奋道。
方正化赶忙道:“人已经到了宫门口,老奴这就宣他们进宫。”
不大一会,孙传庭和卢象升被领到乾清宫。
两人一身儒生打扮,相貌堂堂,站在那不怒自威,天生就是将才。
朱由检和二人聊起明朝的弊端,无一列外提道,地区贫富差异,政治腐败,税赋不均,人浮于事,土地兼并日益严重。
说起明末的繁华,后人常津津乐道富庶热闹的江南,或是贸易繁荣、资本主义萌芽的福建广东等地。
但是常被很多精英无视的,却是北方的民生。
比起这严重不平衡的民生来,明末社会矛盾的另一催化剂,就是政风。
文官大权独揽,喜好党争,人浮于事,上下隔绝,士大夫好胜喜争。
党争时一个个精神抖擞,日常政务都当起甩手掌柜,说白了就是懒政。
万历朝时的惯贼左文俊,一度在京师周边聚集数千人,打劫生意做得红红火火。
气的万历皇帝连连颁下严旨,但各级官员置若罔闻,一个赛一个混日子,全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京师都是如此,真不敢想象其他地方会如何。
尤其是税赋不均。
苛捐杂税猛于虎,富民置产,贫民抛售。
之所以会如此,与官员的贪污腐败脱不开关系,有钱的富人,越能轻松逃过赋税,把自己的赋税甩锅给穷人。
这就导致,田连阡陌者赋止勺圭,地无立锥者输且关石,越穷越交税,越富越逃税。
穷极思乱,大盗蜂起,再加上连年干旱,才成就了高迎祥、张献忠,李自成等人。
十三路反王大多来自陕北,可见当地已经到了民不聊生的地步。
与两位儒将深聊一番,让朱由检收益匪浅,决定先让他们跟在自己身边。
必竟混熟了才能谈起效忠,试想两个互不熟悉的人天各一方,哪有交情可谈。
来源4:feil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