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三三章 明修栈道(下)
郭氏大事儿没办就跟刘秀闹得很不愉快,也有些怪自己沉不住气,比起给太子找师傅,还是耿纯事情更为要紧一些。她正不知道该怎么挽回,耿家母子就进宫了。郭氏赏了些东西,就放她们去西宫了。
刘秀见郭氏过来还有些意外,他以为郭氏是来追问太傅的事情,一时不知道该如何遮掩,毕竟,就算是皇帝,做事也不能毫无道理。却不想,郭氏提都没提,只不过是说了些耿家母子进宫的情况。
“恩。”他点了点头,“世家大族,礼数上总是错不了的。”
“臣妾倒是觉得耿夫人拘谨的过了些。”
到了这个份儿上,刘秀有些生耿弇的气了,“朕待他如同父子,他却如此相疑,真是枉费了朕的一片苦心”
“陛下何须动怒,大将军心有余悸,也是事出有因。”
军中的情况。刘秀比郭氏要清楚的多,耿弇的难处,他也可以理解,只不过为了一些无凭无据的猜疑,而耽误了大事,刘秀的心里可就有些想法了。“朕该安抚的也安抚,该赏赐的也赏赐了,耿弇依然如此,朕也没什么办法了,打仗不比别的,不能赶鸭子上架。”
“臣妾瞧着耿家母子可不是那不知道感恩的,臣妾倒是有个主意,可以解了眼下的难题。”
刘秀不知道区区****能有什么妙计,漫不经心的说了句,“说吧”
“臣妾想陛下保举一人,不但可以解决出征的人选,还可以消除大将军的疑虑。”
“你说的是?”刘秀觉得郭氏一族可没有谁能出征,郭况倒是有些功夫,但是郭家的两个女人恨不得把他绑在家里,绝不肯轻易放他出去,郭氏想推荐谁,刘秀还真是猜不到。
郭氏早瞧出他心里头不是那么乐意,不由得暗自冷笑,“臣妾举荐的人,正是东郡太守,耿纯。”
刘秀把满朝的将军划拉个遍,也没想到郭氏竟然会推荐耿纯。郭氏也不理会他到底什么想法,继续说道,“高阳侯请旨去东郡,跟臣妾也有很大的关系,这么长时间了,臣妾也想通了很多事情,把高阳侯召回来,正是可以解决掉眼前的困境。”
刘秀很清楚河南一系对河北人排挤的厉害,他在感情上当然是向着河南人的,他也更加信任他们,但是,天下一统,靠的是众将齐心,这种毫无意义的争斗只能削弱他自己的力量。当初他立郭氏为后最主要的原因,也是为了平衡两者的势力,如今河北势弱,就连他一向看重的耿弇都吃了不少暗亏,他如果不想把办法遏制,只怕后果堪虞。
“耿纯的确是个不错的人选,他这几年平定了整个东郡,功绩显赫,让他来领军,朝中也不会有人提出异议,只不过,通儿不是一向痛恨此人?”
“当年,他矫诏杀了臣妾的舅舅,臣妾的确是怨恨他的。过了这么多年,臣妾也明白过来了,他做的这些都是为了陛下,为了国家的安定,这样的忠臣纯臣,臣妾还要去怨恨的话,那真的是没有资格母仪天下了。”
真定王刘扬,是帝后心中长久以来的刺,郭氏如此坦然的说出来,并且接受了刘扬谋反的说辞,这让刘秀有些意外。郭氏却不管他惊愕的表情,平静的说道。
“臣妾生在富贵人家,从来都不知道民间的疾苦,上次偷偷的出宫,才发现世道艰难,百姓的困苦。宫里现在虽然是节俭,但是臣妾的心中始终也不安,只盼着能早点结束这场战争,让世人都能过上平静的日子。为了陛下的宏图霸业,也为了黎民苍生,放下这么一点私怨对臣妾来说也算不上什么。”
“通儿”刘秀从来都不知道郭氏竟有如此心胸,此时的她,当得起一国之母。
“陛下,如果高阳侯心有疑虑,臣妾愿意亲往东郡,请他回京。”
“这倒是不用,耿纯是知道轻重的人。”
郭氏觉得该说的也都说完了,就劝刘秀到西宫去一趟,“毕竟都是一家人,在贵人哪里也没有什么不好说的。”
“朕着人赏些东西也就是了。”刘秀怕郭氏再提太傅之事,赶紧把她送走,见郭氏坦然离去,心里也有些愧疚。他知道对郭氏来说,太子就是她的命,但是,太子事关国运,他的确是不敢草率。
郭氏虽然没有指望刘秀会投桃报李,但是心中也是难免有些发凉,她默默念道,“你不仁,就不要怪我不义了。”
从东郡把耿纯召回来,其象征意义远大于实际的意义,本来一往一返就需要时日,使者在路上再略一耽搁,就更得是没年月了。耿纯有没上路都还不知道,刘秀就得到消息,张步欲将与大抢的贼兵勾结,这样一来点将出征可就迫在眉睫了。
雁南见郭氏愁眉不展的,奇怪的问道,“娘娘,咱们把什么都布置好了,您还担心什么呢?”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下一章,请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