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武王朝,以武立国,开国立世三百年,海内升平,八方来贺。
天宝九年,旧帝病逝,二皇子李琛继位,字号羽帝,励精图治,推行新政,二十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受到万民爱戴。
天元七年,北国蛮人集结四十万大军来犯,致使边境百姓流离失所,纷纷逃亡中原。
然正值战乱之际,中原地区匪寇猖獗,羽帝特颁发十二道诏令,命当今京州府尹季淳风创立武贤馆,召集江湖中天下各路英雄,决心肃清中原匪患,抚定内乱!
……
四月的天气,说不出的冷,自然也没有难熬的热。
此时正值万物复苏,八百里秦川山岭,绿柳如茵,风景美如画卷。
已经是晌午十分,宽敞的官道之上,尘土飞扬,迎面走来一道人影。
这是一个年轻人,年纪大概在二十左右。
年轻人的样貌格外的与众不同,身高七尺,身材挺拔而俊秀,再往脸上看,鼻梁高挺,面冠如玉,一双剑眉之下,双眸炯炯有神,格外明亮,身上白衣似雪,不染尘埃,乍一看去就好像一个饱读诗书的儒家门生!
除此之外,这个年轻人的身后背着一个狭长的黑布包,仔细看去,布包的另一端露出一截白玉剑柄。
年轻人的手上,拿着的是一把纸折扇,一边扇着,一边将手里的青枣扔进嘴里,闲庭信步,悠哉悠哉。
他一边走,一边欣赏着两旁的美景,似乎心情很好,嘴里哼起了小曲,不过五音不全,哼出的动静实在是难听,就像大半夜吊死鬼在台上唱戏一般,咿咿呀呀,若是旁人听了非得以为这小子哪颗牙疼,与他这身干净利落的打扮着实不相匹配。
走过路旁茶摊,凉棚之内的路人看到这个年轻人皆是纷纷侧目,十分好奇,不禁上下打量。
这个长相俊秀的年轻人就是楚方,京城武贤馆的一名校尉。
楚方自幼出身贫寒,其父早亡,与母亲相依为命,生活凄苦,所幸九岁的时候被高人带到深山老林传授武学,春去秋来,转眼间就过了十一年。
楚方天赋极高,十一年的时间学到了很多通天本领,无论是拳法,掌法,兵器,暗器,轻功,内功……,只要能说得出来的,就没有楚方不会的,飞檐走壁,陆地飞腾,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凡此种种更是不在话下。
二十多岁的年纪,就有如此高的武学造诣,在当今江湖之中的年轻一辈却也难找出第二个人来。
除此之外,楚方不仅精通各门各派的兵器,而且极其擅长使用飞刀,刀刀致命,例无虚发!
他那一双白皙的双掌,两指寸许之间不仅可以出刀,而且还可以接刀,或者说是可以接天下暗器!
在山上呆了十多年,艺成之后,他师父就嘱咐他下山,协助朝廷平贼灭寇,仅仅两年,楚方便在江湖上闯下了一番诺大的名头,随后参加北国与中原两座江湖举办的九景宫英雄大会,一人一剑,尽败北国江湖十一位高手,立下赫赫战功!
一个月前更是被羽帝亲自下旨,封为武贤馆三品校尉,与其三叔楚元朝共同在武贤馆,为朝廷效力。紧接着,又特许楚方跟着三叔楚元朝回乡探亲百日。
一个山沟里来的穷小子,出身微寒,能有今日之成就可谓是光宗耀祖。
楚方跟着他三叔离开京城,十几日之后就回到了老家青城县客家庄,那儿是个小地方,两个人刚一回来就惊动了当地的衙门府城,当地有头有脸的人物,包括职位最高的知县,无不列队迎接,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好不热闹。
回到家之后,楚方先是探望了自己的母亲,而后就是接待客家庄的邻里亲朋,光酒席就吃了整整三天。
楚方没有读过私塾,识文断字也是在山上由他那个师父传授,人情世故方面也学到不少,再加上下山的这两年,所见所闻让他早已经不是初出茅庐的楞头小子,深知人情冷暖。
他心中很清楚,正所谓穷人站在十字街头,耍十八钢钩钩不到亲人骨肉;富人在深山老林,舞刀枪棍棒打不散无义亲朋。
这个世道,有人总是喜欢锦上添花,但却很少有人雪中送炭!
当年楚方的父亲被山贼打死,孤儿寡母无依无靠,家徒四壁,没有半点柴米油盐,当时也不见这些亲戚朋友伸手帮上一把,而今日他带着三品校尉的头衔还乡,这些亲戚朋友却是该来的一个都没少,皆是笑脸相迎,热情至极,由此让楚方不甚反感!
俗话说伸手不打笑脸人,虽然楚方心中一百个不愿,但是也只好勉强应付,不能过于冷落人家。
七天之后,楚方心中着实烦闷,实在是待不下去了,心中暗想,他只有三个月的时间,回家探望母亲之后,何不趁着这个机会去尽情的游玩一番,同时也可以摆脱眼前家长里短的琐碎之事。
于是,楚方和自己的母亲说了自己心中所想,在安顿好老母之后,又留下一些金银,又和三叔楚元朝商议好,再次打点行囊,独自一人离开了青城县客家庄,来到齐州地界。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下一章,请退出
来源4:feil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