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繁体版
关灯
护眼
第 三 章 火焚茅庐人向西
加入书架 返回目录 查看书架

“起火啦!起火啦!赵四家的房子起火啦!”

一阵阵惊慌失措的叫喊声,随着冲天而起地熊熊火焰,响起在秋日深夜的村落里,引得鸡鸣狗吠地好一团乱哄哄的景象。

远处的山岗上伫立着两个身影,一个消瘦而显得倔强,另一个却孱弱地依靠着消瘦少年。

仔细看去,这二人正是焚家而去的赵兴和他娘亲。只见赵兴右手握着一杆亮银龙胆长枪,紧紧攥着枪柄中部的手指骨节,因为用力而嘎吱作响,明显出卖了此刻孤单少年的心情。

一柄乌黑硕大的雕弓,被赵兴斜背在身后,从右肩后面露出的箭壶里,装着满满的一壶雕羽长箭。不得不说,赵兴现在这副扮相,还颇有几分睥睨天下的气势,又有几分英雄落魄的寂寥。

枪和弓是赵四留给傻痴儿子赵兴唯一值钱的两件家当。

据赵氏说,这杆枪和这柄弓是前些年赵四进山打猎时救了一名受伤老者,老人伤愈告别之时所留。

当时,老人嘴里还念叨着:“你家痴儿,骨骼清奇,相貌威严,于理将来当建不世之功,奈何造化弄人,居然因为一场怪病,让他不辨东西,呆傻无比。此两件武器是我年轻时请大匠所制,不敢说是罕绝天下的奇兵,却也当得上世间难觅的良器。吾将此二物赠与令郎,并有抄录的枪法射艺秘笈两卷一并送上,但愿有朝一日苍天开眼,让这痴儿清醒过来,能够习得几分武艺,保你一家三口周全。”

老人最后还交代,如果赵兴年满十六岁仍然不能好转,那就将武器和秘笈埋于当初赵四救得老人的那片山林之中的歪脖老松之下。

赵四到最后也不知老人家的名字,只知他姓童。

赵四到最后也没有见到儿子好转过来,保护一家平安。

赵四就如同这一刻赵兴立足之处的山岗上,随处可见的狗尾巴草一样,春天来时抽叶生长,秋天来时枯萎变黄,只留得下一地草根。

望着远处曾经栖身的两间茅屋,在秋风呼啸中化成飞舞的尘土,赵兴胸中没有多少不舍和忧伤。都穷到这份上、苦到这份上、背到这份上了,还有什么好顾忌的!

重生之前的赵兴,还是杨志军的时候,就是一个行动派,典型的军中硬汉,从来不畏困难挫折,从来都是笑对挑战,用实际行动带出了好几支嗷嗷叫的部队,自己也从一名连职军官,四年之间晋升到了正营的位置。

赵兴不怕苦、不怕累、不怕出身低,也不怕武艺不好,因为赵兴始终信奉的是: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前世的知识和技能可以帮助自己战胜许多困难。

一路逶迤向北,赵兴娘俩的目的地是河东并州治下上党郡郡所长子县的李家庄。

赵氏原名李玉娉,是现任庄主李亭方三儿子李庆的妾室所生。李庆为人老实本分,在家族中地位平平,李玉娉又为其妾室所生,在家族中就更没有多少地位。

当年赵兴的父亲赵四迎娶李玉娉时,身份只是雁门郡驻军当中,一位部曲校尉治下的屯长,带兵约百人。提亲的人上门之后,李家也没有过多要求,随意便将李玉娉这个待字闺中的女儿嫁了出去。

后来鲜卑人屡屡犯边,赵四心中不安,在一次作战负伤后解甲归田,回到冀州魏郡安阳县赵家庄,伺弄几亩薄地,闲时进太行山打猎,聊以度日。

从安阳往西,一路上赵兴母子二人风餐露宿,遇着一支来往与雁门关外的商队,得知商队要从太行山脉中段的壶关穿行,便央求着同行。

商队头目刘继礼走南闯北许多年,练就了一双识人的“招子”,见赵兴身负武器,目含精光,端得不像凡人,便答应了,一路上对赵兴娘俩也颇为客气。

有了商队保护,倒是避开了几伙占山为寇的强人,赵氏临行前还特意将脸用锅底灰涂了,却也少了许多的是非。

路上无事,赵兴除了背着人偷偷将贴身带着的两卷练武秘笈拿出来琢磨之外,就是与刘继礼闲聊。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下一章,请退出

返回目录

若图片章节不正常,请点击报错后刷新页面(支持最新25章报错)

若章节正常,请不要点击报错,否则会造成网站打不开

来源4: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