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云召一死,剩下那些南阳关守军顺势投降。
罗成这次讨伐任务算是圆满完成。
“罗帅,南阳关守军残部收编完成,共计五千五百人,现已全部归入北府军当中。”刘勇沉声禀报道,同时递回了之前罗成交给他的令牌。
证明他绝无二心。
罗成点了点头,南阳关守军原本有一万人左右,十里外之战歼灭了大概两千轻骑,按理来说还应该有八千人左右,但隋朝是府兵制,这些士兵当中,有相当一部分的本意不是打仗,而是种田,既然伍云召已死,南阳关之战结束,他们也就不愿意留在军中,回家种地去了。
“城内情况怎么样?”罗成问道。
“不太好!”
刘勇摇了摇头,小心翼翼地说道:“城内人心惶惶,物价飞涨,主要是粮价,半个月前还是十三文一斛,现在已经涨到四十文一斛,涨了三倍不止,能买到的,还都是陈粮,百姓买不起粮,又担心受到伍云召谋反一事牵连,全都惴惴不安,已经有外逃的趋势了。”
历朝历代,只要有战争,就必定会有难民,无论谁赢谁输,受苦的总归是百姓。
正所谓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罗成皱了皱眉,想了想,沉声命令道:“替我颁布政令,一、命令各大粮商,开售新粮,价格不得超过二十文一斛,违令者杀无赦。”
当前最要紧的任务是把粮价稳定下来。
民以食为天,只要粮价涨得不是太厉害,百姓就不会外逃。
刘勇顿时大喜,感激涕零地跪在地上,“我替南阳关内的百姓谢谢罗帅。”
“先别急着谢,二,彻查城内外土地兼并、侵吞良田等案件,一经发现,严惩不贷,将所吞没土地全部收归官府,按照户籍制度重新分发于民。三,更改税赋,土地按亩交纳赋税,每亩田地每季350文税赋,逐次递加,超过十亩税赋翻倍,超过三十亩再加一倍。”罗成眯着眼睛沉声说道。
站着的刘勇却听得目瞪口呆,双腿瑟瑟发抖、战战兢兢。
愣了半晌,才小心翼翼地问道:“罗帅,你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而且,擅自更改税赋这可是朝廷大忌啊,容易招来杀身之祸。”
隋朝实行的是均田制。
这种制度最大的问题就是容易造成土地兼并严重,寻常百姓赋税徭役太重,一旦生活逼迫,无可奈何之下只能出售自己的土地,这就导致地主手中的地越来越多,百姓手中的土地越来越少。
另外一点就是赋税。
以户籍为单位来征收,看似很公平,但里面牵扯到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倘若一户五口人的地主之家,坐拥百亩良田,他缴纳的税赋居然和寻常五口之家是一样的。
而罗成要实行的赋税更改,按照土地亩数来征收,而且土地越多、缴纳的税赋比例越重,基本等同于后世的阶梯税收制度。
势必会招来地主和富商的极力反对。
罗成眼中划过一丝不屑,沉声道:“我调给你一千精兵,如果有任何人胆敢不从,或者是不配合土地彻查,当场格杀勿论,要让这些地主知道,现在的南阳关,只有我罗成一个人说了算。”
至于朝廷,再过些时日,杨广自顾不暇,哪里还管得了南阳关。
关陇地区的童谣让隋文帝杨坚杀了李浑一家三十二口,让李渊侥幸逃脱一劫。
但是罗成已经安排七省绿林会进行下一步动作。
务必要将李渊逼上造反这一条路。
“是!”
刘勇朗声应道。
……
南阳关粮价飞涨,自然少不了粮商、大地主在背后推波助澜。
毕竟但凡是战乱之时,都是这些奸商横发战争财、难民财的大好时机。
在城南一处阁楼当中,南阳关几大粮商、还有十几个地主正在喝茶,商讨下一步该怎么继续哄抬粮价、进而从中赚个盆满钵满。
“张员外,城外七十亩新麦快割了吧?”一个富态老头端坐在躺椅上,手里捧个茶壶,随口问道,他叫崔平举,正是南阳关最大的粮商。
“这不等你们几大粮商消息了嘛。”
张员外拱手赔笑道。
崔平举缓缓摇了摇头,“不急,再等两天,等仓库里的陈粮卖完再说,新粮入市,保证你们的价格再涨一轮。”
“还涨?市面上可都卖到四十文一斛粮啦?”
“四十文算什么?等到新粮入市,我打算卖八十文一斛。”
“崔掌柜的,不知你最近有没有听到什么风声?”
崔平举望了他一眼,问道:“什么风声呀?”
“我听说,新来的罗将军打算压低粮价,规整土地,还要改税赋呢?”
“对对对,我也听说了。”
“要真是这样,咱们可怎么活呦!”
……
其他几个粮商、地主顿时七嘴八舌地附和道,显然他们都听说了这件事。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下一章,请退出
来源4:feil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