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卯时首刻,先生入席,国君秦公到!”
这时殿宇之上忽然响起了一声尖锐的鸭公嗓,这是内侍传报的声音。
随着这些传报,只见一位身着玄色朝服的年轻君主,虎步大迈,跨入殿中,在内侍地陪同上登上了台阶上的首座。
礼制:天子袾裷衣冕,诸侯玄裷衣冕,大夫裨冕,士皮弁服。
这时五德说还没有兴盛,也没有大秦尚水一说,秦驷穿着黑色朝服不是因为大秦尚黑,这是周礼的制度。
周礼,周王穿红色朝服,诸侯穿黑色朝服。
“拜见秦公(君上)!”
以尸佼为首的众人接连起身,向秦驷行礼。
看到首座上初次见面的秦国国君,在场除尸佼外的所有学子都感到很是吃惊。
谁也没有想到贤名在外的秦公,竟然会是这样一位俊美英武、年轻得过分的国君!
在惊讶之余,各家学子却又各怀欣喜。
盛名之下无虚士,如此年轻却已然贤名在外,这俨然是一位超世不出、大有作为的君主!
“诸位请入座!”
秦驷将手一抬,昂声言道。
“诸位贤士不避艰险入秦,秦驷在此与秦国臣民向诸位贤士深表敬谢。”
“大秦积贫积弱,先君招贤纳士,任用商君,倡导变法,大秦方才图强,先辈筚路蓝缕,方为秦国占得这一席之地,秦驷不敢不小心慎危,保国谋强,颁《求贤令》,请诸位来秦。”
“今日召会,诸位贤士各抒其论,但有出富国强秦之策而深得寡人之心者,寡人如《求贤令》所言,重金礼聘,授予高位,与之分土!”
秦驷开场之后,期待地扫视着列坐的各家学子们。
他等待着这些大贤们打动他,让他把他们留在秦国的理由。
庭中安静了一会,没人出列。
年轻而声名不显的学子在等那些名声在外的大佬们先出招,他们声名不显率先出头是冒进,也是不尊老,后出是礼节,也能够后发制人。
年长的学子们在谋定而后动。
墨家子弟在等待山东列国学子出招,尤其是儒家子弟,而山东之人也同样在等待墨家。
这时,动了,庭中有人起身了。
是儒家,孟子当仁不让地站了出来。
“在下邹人孟轲,拜见秦公!”
秦驷笑道:“先生请起,秦驷久闻先生大名,今番先生不远千里至秦国来,不知先生可有何等妙策,恩泽我秦国百姓?”
秦驷开口让孟子好感不错。
君子言义,小人才言利。
秦公虽然年轻却没有说出那般是否有利于秦国的话,而是恩泽百姓,这就是大义,爱民的大义。
秦驷的说词自然也是斟酌好,他可是知晓孟子见魏惠王的时候,魏惠王问了一声‘何以利吾国’,就被孟子喷了个狗血淋头。
“孟轲以《王道治国论》献于秦公。”
孟子将早已准备好的竹简通过内侍转交上呈给秦驷,站在庭中朗声言道。
“孟轲以为,秦公欲强秦国、成大业,当兴以王道。欲成王道,首当爱人,仁者爱人。”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公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地方百里而可以王。公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故曰:‘仁者无敌。’公请勿疑!”
“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以善服人者,未有能服人者也;以善养人,然后能服天下。天下不心服而王者,未之有也!”
对于孟子的思想,秦驷是非常赞同的。
儒家思想是华夏流传最为深远也是影响最为广泛的思想。
儒家思想治国正确性,在后世广为流传就是其最为明确的正确性。
作为君主也作为后世人的明见,他必定是会以儒治国的。
儒家思想中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是鲜明地维护封建阶级统治的思想。
儒皮法骨,这是自汉武帝以后,后世每一位帝王都多加倡导的。
而孟子的思想也有其鲜明的先进性,那就是民本思想,注重民生,还有就是认同法制。
孟子是认同依法治国的,‘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就是其鲜明的倡导。
但这个时代的儒家思想也有其明显的疏漏,那就是过于强调礼乐制度,克己复礼。
在战国这个时代,礼乐崩坏,各个诸侯都想着自己称王,与周王室平起平坐,谁会想着推崇周礼。
还有就是儒家思想是比较务虚的,缺乏实用性和逻辑思维。
七十者衣帛食肉、五亩之宅树之以桑,谁都知道百姓安居乐业就是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下一章,请退出
来源4:feil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