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国,国都大梁,晋阳楼。
阳,万物之长,首也;晋,三晋之地。
魏是三晋之首,这晋阳楼也是三晋之地最有名的酒楼。
但凡公子王孙,南来北往的商贾行人,到了大梁都不免在这驻留片刻,体会这三晋之地的繁华风光。
此刻晋阳楼内,莺歌燕舞,繁华盛景,人声嘈嘈,鸟语喧哗。
“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曷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及其得贤也,曾不出闾巷,岂幸相遇哉?上之人求取之耳。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
一方座案之上,一位青年人手持着竹简,兴致勃勃地朗诵,言到满意之处,举起酒碗,放声豪呼。
“好一片雄文呀,正当佐酒!”
“‘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
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又得无有媵臣陪嫁而未遇无知者乎?”
这会儿,一位背着行囊的青年人也拿着一卷竹简念叨着走了过来,走到附近的空座案前,解下行囊,却舍不得放下手上的竹简。
看到面前同样在看一篇文章的人,解下行囊的青年人不觉点头一笑,高呼道。
“小二,上酒!”
叫唤后,又自顾自地专注地阅读手上的竹简。
“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英雄不问出处,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当且尊官,与之分土。”
之前那个青年人见此,不免问道:“兄台也在看这篇秦公《求贤令》?”
“此文虽是政文,但为求贤,字里行间,情感深沉,文辞恳切,语言淳朴率直,秦公求贤心切呐!”
解下行囊的青年人点了点头,好生评析,眼中闪烁着星光。
之前那个青年人闻声,也直直点头认同,喟叹道:
“是啊,唯才是举,古今未有之言,在下从未闻之,秦公之言,开一代君王先河!
此篇虽不同于当年秦国先君孝公即位求贤,但也一般风采,各有千秋,足堪一代雄文!”
说到此间,他不仅对这位后到的青年人意气相投起来,笑着邀请道。
“不知兄台,可愿与在下合用一案?”
“兄台相请,在下敢不情愿。”
难得遇到这般意气相投的人物,后来的青年人哪有不乐意的,当即就提了行囊过来,拱手见礼。
“在下张仪,安邑人,不知兄台,高姓大名?”
“安邑张氏?”
那青年人闻声一顿。
安邑张氏,可是他们魏国贵氏。
“先辈之业,何足挂齿,张仪已是家道中落之人。”
张仪闻声,摆了摆手,言语率性而豁达。
那青年人不想自己失言,连声告罪,“到是在下失言了,在下公孙衍向兄台赔罪了。”
告罪之后,公孙衍也是聪明之人,赶紧转开了话题。
“看张兄这打扮,似乎是打算远行?”
张仪点头笑道:“是啊,张仪打算去秦国走一遭。”
“噢!在下也正有此意!”
公孙衍闻声欣然,看着张仪更加地欢喜。
这是真的缘分呐!
“妙哉!不想兄台也要去秦国?”
张仪也是面容乍喜,两眼放光。
“那是自然,秦公此文,深得我心。况且,如今六国之内,谁不闻秦公贤名!”
公孙衍理所当然的答道,脸上满是憧憬与豪情。
“尸佼一介门客,秦公引为客卿,位至上卿,其唯才是举如此,我等哪有不去秦国的道理!”
“公孙兄此去秦国正好,你我二人正好同行,一路照应,共襄大事!”
张仪一样豪气勃发,端起小二准备上来的酒碗,向公孙衍敬去。
人生在世,知音难觅!
“一路照应,共襄大事!”
两个同样怀揣大志、希望大展宏图的青年人在晋阳楼里,对酒当歌,酣畅淋漓。
......
此刻,在齐国,国都临淄,稷下学宫。
几位中年人也同样聚在一起。
“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英雄不问出处,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当且尊官,与之分土。”
一位身着儒服的中年人读完手中的文章,向着身旁两位好友问道。
“不知这篇秦公《求贤令》,两位以为如何?”
两人中身材相对矮瘦的人接过话来笑道:
“这篇令文,无我齐国官文俗气,开篇气势磅礴,其后古今用事,结尾求贤明了。”
“全文洒脱清峻,不加雕彩,说事言理,明自如话,于细细评说、反诘疑问中表露其人对贤才的一片诚挚渴求之心。”
“文章虽短,但事理完备。虽不加辞采藻饰,但读来却饶有风味,用词形象贴切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下一章,请退出
来源4:feil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