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被写入《史记·游侠列传》中的人物,郭解自然没上述那么简单。
年轻时,郭解是以武犯禁的游侠代表。
等到郭解年龄大了,就改变自己的行为,检点自己。
他用恩惠报答怨恨自己的人,多多地施舍别人,少望别人报答自己。
但他自己喜欢行侠的思想越来越强烈,已经救了别人的生命,却不自夸功劳。
其内心仍然残忍狠毒,为小事突然怨怒行凶的事依然如故。
少年游侠们仰慕他的行为,也常常为他报仇,却不让他知道。
其中就有一个故事。
郭解的侄子依仗郭解的势力,同别人喝酒。
结果人家的酒量小,不能再喝了,郭解侄子却强行灌酒。
那人发怒,拔刀剌死了郭解的侄子,就逃跑了。
郭解姐姐发怒说道:“以弟弟翁伯的义气,人家杀了我的儿子,凶手却捉不到。”
于是,他姐姐把儿子的尸体丢弃在道上,不埋葬,想以此羞辱郭解。
郭解派人暗中探知凶手的去处。
凶手窘迫,自动回来把真实情况告诉了郭解。
郭解不仅不报仇,还说:“你杀了他本来应该,是我的侄子无理。”
于是郭解便放走了那个凶手,把罪责归于姐姐的儿子,并收尸埋葬了他。
人们听到这消息,都称赞郭解的道义行为,更加依附于他,仰慕于他。
郭解每次外出或归来,人们都躲避他。
但只有一个人傲慢地坐在地上看着他,郭解派人去问他的姓名。
门客中有人要杀那个人,郭解说:“居住在乡里之中,却得不到别人的尊敬,这是我自己的道德修养得还不够,他有什么罪过!”
于是他就暗中嘱托认识的官员说:“这个人是我最关心的,轮到他服役时,请加以免除。”
以后每到服役时,有好多次,县中官吏都没找这位对郭解不礼貌的人。
这人感到奇怪,问其中的原因,原来是郭解使人免除了他的差役。
于是,他就负荆请罪。
少年们听到这消息,越发仰慕郭解的行为。
据说郭解名声最旺时,手底下有几千游侠效命。
并不是郭解组织的这些游侠,而是这些人自发的愿意为郭解效命。
汉武帝元朔二年(前127年)。
朝廷要将各郡国的豪富人家迁往茂陵居住。
郭解家贫,不符合资财三百万的迁转标准,但迁移名单中有郭解的名字。
而官吏害怕郭解,不敢不让其迁移。
连大将军卫青都替郭解向汉武帝说:“郭解家贫,不符合迁移的标准。”
但是汉武帝说:“一个百姓的权势竟能使将军替他说话,这就可见他家不穷。”
于是,郭解被迁徙到茂陵。
人们为郭解送行共出钱一千余万。
最后,郭解的名气太大,遭到汉武帝下令逮捕。
最终,他难逃一死。
郭解的故事,还远远不止这些。
以韩光对电视的记忆,郭解似乎就是在这个时间段被汉武帝下令逮捕。
最后,无奈难逃一劫。
既然这家伙在众目睽睽之下出现在醉仙楼,说明此刻并未被皇帝下令逮捕。
如果是一般人,甚至是一般官员,还真有可能被郭解吓到。
毕竟他手底下可是有几千不怕死的愣头青小弟。
如果有谁侮辱了郭解,他本人即便不说话,也有大把的仰慕者游侠们替他杀人。
但韩光他们不是一般人,他们是皇帝陛下第亲军。
这些游侠如何也不敢与军队交锋。
韩光六人出行身穿便装,不然郭解再怎么胆大也不敢与皇帝亲军作对。
“郭解啊,我听过你的大名。”
韩光说道。
就在郭解正得意时,韩光又端起一杯酒喝到:“不过,在我们这里不管用。”
“小子,你们在找死。”
郭解身后几个游侠顿时大怒。
正所谓主辱臣死,虽然郭解并不是他们的主家,但是这些游侠对郭解的仰慕可以让他们替郭解当街杀人。
这样的事又不是没发生过。
就在几人正要上前发生争斗时,郭解却意外的将他们拦下来。
郭解身体并不高大,但是一双眼睛中射出的锐利目光让他整个人颇有气势。
看向韩光,发现韩光眼中并无惧意。
甚至他的几个同伴眼中都没有任何的心虚。
这只有几种可能了,一,他们不认识郭解,二,他们认识郭解,却不怕。
从这几人的情况来看,恐怕属于后者了。
而且这几人身上散发出的干练以及气势,绝非一般游侠可比。
随后,郭解哈哈一笑,端起一杯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下一章,请退出
来源4:feil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