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传十,十传百。
很多喜欢王昌吉的粉丝们都知道了这件事情。
他们已经有家有业,多数人自然不会像那些人一样在网上乱侃一通,因为他们知道这样做根本没有任何作用,反而更会助纣他人的气焰。
所以这些网友纷纷跑到王昌吉的微博评论下方询问是不是真的。
如果是真的,那他们就会问着究竟要怎样才能让节目不停播。
如果你要收视率,好,那我们给你收视率。
其实好多人现在也早已不在听评书,但他们就是气不过。
只用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才知道,这是一种情怀。
然而更多的是,他们不愿意见到一个陪伴了他们度过童年的老人黯然离场。
……
评书和单口相声从本源上来说是大致相同的。
只是一个讲究平铺直述,一个讲究往里面添上多少笑料。
不是袁宇自捧,在获得“程礼则”的传承后的他,足以媲美王昌吉。
并且“程礼则”学艺且杂,拥有者众多的技艺,可以把故事在说的引人入胜些。
就像着袁宇在上个舞台说《善恶图》一般,尽管里面夹杂着很多包袱笑料,但仍旧能够让人不出戏的沉浸在故事剧情中。
从这点来说,这个世界没有任何一个评书大家能做到。
这便足以证明袁宇对于评书或者单口相声的理解。
袁宇给周孝康打了一个电话,问他要到了王昌吉的联络方式。
“喂?”
一道苍老且无力的声音传到袁宇耳中。
袁宇听到声音后心里一酸,几天前,王昌吉的声音还是中气十足的。
“王老先生,我是袁宇。”
“呵,是你啊!”
王昌吉听见后一笑,声音多了些厚重。
袁宇问道:“王先生,微博上传的那件事情是不是真的?”
对方停顿了片刻,这才开口说道:“是!”
“那,有没有需要什么让小子来帮忙的。”
袁宇担心王昌吉会误解他的意思,赶紧解释道:“您也知道我对单口相声的功夫,而两者之间正是殊归同源。”
王昌吉笑起来:“小子,我还用你去教我啊。”
“节目停播是真的,但也是我主动要求的。”
“为什么?这明明是您一直以来的追求啊!”
袁宇着急道:“您看现在除了您,能讲好评书的还有几个?早都在出名后便转行了,现在就算是让他们再回来讲,功底估计都已经忘得差不多了!”
“你急什么?”
王昌吉不以为然道:“我只是不在电视台讲了,又不是代表我真的不讲了。”
虽然王昌吉的语气中充满了不在乎,但袁宇却是在一瞬间听见了其中的无奈。
“那还是有人在逼迫您。”
王昌吉摇头,笑了一声:“相声界的水已经够浑了,评书这边,你就先不要过来凑热闹了,等着你什么时候真正成名角儿了,那就一切都有希望了。”
“再说了,我这节目又不是现在就要停播了,等过段时间,你那边如果情况好转了,那就顺便过来看看我这老头子吧!”
……
挂段电话后,袁宇的脑中充满了王昌吉的无奈。
一种对于现实,一种对于传统文化技艺的无奈。
袁宇热爱着所有的传统技艺文化,他做梦都想着让他们复兴。
但他同时也是一个年轻人,他要比一些老一辈的艺术家们的思维要更开放。
刚才他有一瞬间就在想,评书是不是真的不适合这个时代了。
像在以前,人们因为娱乐性的缺乏,这才致使于说书人的诞生。
评书和相声一样,都是从大众中来,然后再去服务大众的。
但现在呢,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达,人们已经不缺乏娱乐性了。
各种电子游戏,各种视屏媒体软件。
谁还愿意去听一个穿着大褂的老头子在那干巴巴的讲着故事。
人们早已经习惯了去各种画面中感受一个故事,而不是语言。
就像以前的传统相声一样。
说、学、逗、唱这十几门的功课拆分开来,其中有一门便叫做白沙撒字。
在过去,这是所有的相声艺人们都是要必须掌握的一种技艺。
过去的相声演员们多数都是撂地摆摊说相声,而这白沙撒字,就是他们招揽路人的本事。
白沙是用汉白玉磨成的细粉,用其活儿的时候,就把地当做纸,把手当做笔,把手中的沙当做墨,洒出一个个方块字出来。
这个时候左手敲打竹板儿,边撒一个字,边唱上那么一段。
如果你不会这个,那你就得在别的相声演员面前地上低上一头。
为什么啊?
因为你缺少一门揽观众的功课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下一章,请退出
来源4:feil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