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繁体版
关灯
护眼
第四十四章 怀疑作弊
加入书架 返回目录 查看书架

三国时期,曹植被哥哥排挤,令其七步之内作出一首诗。

世人皆知写诗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不仅需要日积月累的阅历,还需要灵光一闪的灵感。

能够做到七步成诗,着实称得上诗才了。

南朝宋文学家谢灵运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的评价,子建便是曹植的字。

《诗品》的作者钟嵘亦赞曹植“骨气奇高,词彩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粲溢今古,卓尔不群。”

作为《诗品》全书中品第最高的诗人、天朝诗歌抒情品格的确立者,在诗史上具有“一代诗宗”的历史地位。

王士祯尝论汉魏以来二千年间诗家堪称“仙才”者,曹植、李白、苏轼三人耳。

自曹子建后未有一人,由此可见七步成诗的难度,虽然说李二要他们效仿,但肯定不会有曹子建作诗时那样严苛。

此次考校的是即兴创作,在有限的时间里作出最好的诗句。

王敬直看着明德殿外的天空,天色早已大亮,不见太阳,云彩都有些压抑。

王敬直一边看着天空,一边踱着步思考着。

约莫走了十几步,突然眼睛一亮,有了思绪。

只见王敬直快步走到一旁的桌案,“刷刷刷”的开始写了起来。

李二看了看秦风,懒洋洋的站在那,不见有所动作。

写完诗后,王敬直向李二行礼道:“陛下,臣不才,愿斗胆向陛下吟诵拙作。”

李二应允道:“哦?那便念来听听。”

“云青楼台露沉沉,玉舟勾画锦堂风。烟波起初遮天幕,一点文思映残灯。”

“真不愧是王家年轻一代优秀的子弟,这么短的时间就做好了一首诗。”

“这首诗真不错,平仄押韵,对仗工整,好诗好诗。”

“我看以敬直的诗才,考中进士如探囊取物。”

“看来这进士科的考校,是王家赢了。”

当王敬直在明德殿大声的读出所作的诗后,文武百官纷纷开始议论起来。

听着百官都对自己赞赏有加,就连李二陛下也微微点头,王敬直脸上的笑意都藏不住了,连忙道:“哪里哪里,蓝田伯尚未作出,怎能说我胜了呢。”

虽然话虽如此,但王敬直却浑然不在意,他知道秦风擅长工匠一事,这可是和诗文写作背道而驰的。

看到秦风此时也在奋笔疾书,王敬直便走到他身旁,探头一瞧,登时愣住了。

首先映入王敬直眼帘的是拿一手漂亮的楷书字,雄秀端庄,用笔浑厚强劲,笔法中锋,饶有筋骨,亦有锋芒,一般横画略细,竖画、点、撇与捺略粗。

这一书风,大气磅礴,遒劲有力,多力筋骨,与那些书法大家稍有不同,但又更显得庄重。

不得不说,单凭这一手楷书字,秦风已经遥遥领先了,别说王敬直,就是五姓七望中也难找出几个书法大家能与之媲美的。

在惊叹字迹的同时,王敬直不由自主的将诗句读了出来:“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尽管王敬直的声音不是很大,但明德殿此时极为安静,都在等着看这个皇帝钦点的蓝田伯出丑。

但事与愿违,能站在明德殿的,除了武将,大多有着诗文涵养,不一定都会作诗,但最起码得鉴赏能力还是有的。

这第一句便描绘了一个极为紧张的画面,黑云翻卷,几欲压倒城墙,铠甲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

不少人都露出一副的疑惑的表情,这应该是一首描写边塞军旅抗战的诗,可秦风才多大,尚未弱冠之年,哪经历过战争的洗礼。

这时,王敬直的第二句也恰到其分的响起:“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如果说第一句还有所怀疑的话,那第二句便就打消了这个念头。

号角声响彻秋夜的长空,边塞上将士的血迹在寒夜中凝为紫色。

明德殿上亦有不少武将,听到秦风的诗,不免将思绪飘回那个刀光剑影、血雨腥风的战场上。

将士们保家卫国,在战场上戎马半生,甚至马革裹尸,侥幸存活下来的,也是满身伤痕,不由得让他们老泪纵横。

王敬直继续说道:“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军中高高悬挂的红旗半卷,援军赶赴易水,夜晚愈发的寒冷,地上的霜也越来越重,鼓声郁闷低沉。

易水是河名,大清河上源支流,源出今河北省易县,向东南流入大清河。易水距塞上尚远,此借荆轲故事以言悲壮之意。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手持宝剑,甘愿为国血战到死。

这最后一句,王敬直似乎沉浸到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当中去了,近乎是将最后一句喊出来的。

明德殿上,大大小小的官员都沉浸在一股压抑过后誓死报效朝廷的决心。

文官们诗文素养高,能够感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下一章,请退出

返回目录

若图片章节不正常,请点击报错后刷新页面(支持最新25章报错)

若章节正常,请不要点击报错,否则会造成网站打不开

来源4:feil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