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顿不是不知道当皇帝的好,可是他清楚这一世,他在大唐的身份,是李二在民间的私生子。
只是这一条,便足以让满朝文武反对,民议沸腾。
但来到甘露殿内,看到八名皇子对他的态度,李顿知晓自己已经入了夺嫡之争。
只是那又怎样?!
他们不爽,关自己毛事!
至于校考,李顿没想过要将答案说出来,他只是好奇皇帝们会给出什么样的见解。
皇帝聊天群中,这些人都是他们时代最强精英,手底下强兵猛将,谋士如云,能治理好一个国家,走向盛世,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只从他们头上顶着的冕冠,便可知他们在治理国家方面,实力有多么强。
刘邦:“明律。”
朱元璋:“管民。”
赵匡胤:“简政。”
铁木真:“强兵。”
努尔哈赤:“吏治。”
其中五位皇帝,给出了不同见解。
虽然只有简单两个字,但简明扼要,如同王阳明给出的成圣至理“知行合一”一般,李顿瞬间明白其中意思。
只是这才五个皇帝啊。
还有一个社会哥呢!
李顿好奇道:“政哥,你说呢?”
嬴政:“(*^▽^*)不服就撒。”
李顿:“……”
好吧,不应该问他。
李顿没好气的翻了翻白眼,社会就是社会,给出的答案都非同凡响,但忍不住好奇,吐槽道:“政哥,我记得史册上你不是这样的人。”
“史册都是人写滴,几行字能把额社完么?”
嬴政:“其实当皇帝很简单滴,木有那么多麻烦,额当皇帝的似候,就一个要求,额想让弄撒(干啥),那就得弄撒,不弄就洒(杀),弄不成也洒,额活着滴似候,谁敢说不字?三族都给他灭咧!”
李顿若有所思,不由恍然大悟。
虽然始皇帝说的有些霸道,但正是这种霸道,让嬴政在以大秦之威收服六国之后,六国遗老不敢将野心流露出来。
而到了秦二世,镇不住人啊,故而秦亡。
其他几位皇帝,也陷入沉思,好似在想着嬴政的话。
甘露殿内。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
李世民低着头,手持兔毫笔俯在御案上,看着躺在桌面的公文,一丝不苟的勾勒着。
“父皇——”
忽然,太子的声音响起:“儿臣想到了。”
李世民抬起头,看着李承乾一副自信的模样,脸庞上露出一抹笑意,微微颔首道:“说说看。”
“父皇此次校考题目为国富民强,范围甚广。”
李承乾白皙面庞上,写满认真道:
“孩儿觉得,就应该以广入手,来实现国富民强,其实国富民强四个字,就已经说明一切,先要国富,方可民强。”
“国如何富,依靠于民。”
“民如何强,倚仗于国。”
李承乾自信道:“故而孩儿以为,赋税为先,《荀子·君道》曾有典故,言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国库充实,方能用于民,所以国富,而民强。”
说完,李承乾目光期待的看着李二。
这是他想到的最好答案,既能符合李二对于民的认知,又能引经据典,解读出这道题的答案。
李二点了点头,脸庞上浮现出一抹满意之色,欣慰道:“说的好,你且先坐下。”
李承乾高兴道:“诺。”
而他不知,此时的李二,内心对他失望之极。
这就是大唐太子啊,我大唐的天下,真能交到这样的储君手中吗?
“你们还有谁想到了?”
李二扫视了一眼其他八位皇子,语气平缓道:“都说说你们的见解。”
“孩儿以为,想要国富民强,就要先民富国强。”
忽然,吴王李恪开口道。
李二饶有兴味道:“说来听听。”
李恪正襟危坐,一本正经看着李世民,清了清嗓子,娓娓道来道:
“太子刚才说的对,取之于民而用之于民,固然在理,但如何取之于民而用之于民?赋税固然是国之根本,但民不富,如何国富?国不富,如何民强?”
“所以国富民强者,需民富国强也,故而要让百姓富裕,才能有更多的赋税,才能让国者恒富,民者恒强。”
李二笑吟吟道:“说得有理,能想到这一点,说明你近日读书,是用了心。”
李恪露出一抹欣喜的表情,微微作揖道:“谢父皇赞誉。”
说着,他得意的看了一眼脸色阴沉的太子。
李恪本来想到的和李承乾差不多,然而当李承乾先开口,便知道再说一样的,便已落个下风。
既然如此,李恪果断放弃原有答案,以彼之道还之彼身,不仅能让太子失去原有优势,更能让父皇对他另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下一章,请退出
来源4:feil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