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繁体版
关灯
护眼
番外篇 世间再无张太岳
加入书架 返回目录 查看书架
  万历十五年。

  在另一个时空中,这是一个特殊的年份,起因在于那本《万历十五年》。

  而在这个时空,也是一个特殊的年份。

  因为就在这一年,四朝元老,入阁三十一年,执掌朝政十七年的内阁首辅,兼太子太保、太师、吏部尚书的华盖殿大学士张居正下狱论罪。

  晴天一声霹雳,无数人愕然的看着龙椅上那位已经蓄须的青年天子,无数人有着隐隐的猜测,这是一个时代的终结。

  自隆庆帝登基后,澄清四海,刷新吏治,北拒蒙古,南扩领土,开放海禁,有中兴之相。

  无数人担忧的内阁之争并没有发生,高拱执掌内阁十余年,张居正安分守己,那位让朝廷上下都隐隐猜忌的随园之主始终在外地打转,甚至年满五十即致仕。

  隆庆十七年,隆庆帝于西苑病逝,太子登基,改号嘉恒。

  嘉恒三年,年迈的高拱告老还乡,张居正终于身登首辅之位,开始了一系列手段温和但坚决的改革,和原时空不同,注意力更集中在海贸上的地主阶级对改革的反对意愿并不浓烈。

  四海升平,史官已经写下“隆嘉中兴”的字眼。

  可惜嘉恒十年,嘉恒帝暴病而亡,其三子均早夭,无子继承皇位,最终张居正领群臣拥隆庆帝次子登基,改号万历。

  史官开始准备将“隆嘉中兴”改为“隆万中兴”,但张居正的突然下狱,让这一切都戛然而止。

  “贪财揽权,阴谋结党。”中年文士微微摇头,“只这两条远远不足以定罪。”

  一旁的青年笑道:“若要罪名还不简单,如今通政司内要多少都有,已经有人弹劾张江陵好色无度,强抢民女,甚至强掳宫女!”

  “多是王学泰山学派之人。”中年文士叹道:“六年前,张江陵阴杀何心隐……”

  “据说随园因此与张江陵断交?”

  “但此次事变却是因随园而起。”中年文士哼了声,“钱龙泉盘踞东南数十年,根深蒂固,与高新郑、张江陵均有默契,陛下如何能忍?”

  “说来说去,还是因为钱!”

  两人均默然无语,这句话一语双关,一方面是指当今皇帝不堪忍受东南财源受人钳制,另一方面是指那位虽然致仕,但令皇帝也忌惮不已的随园之主钱龙泉。

  此时,一位两鬓发白的老者快步入内,两人均起身行礼。

  “大宗伯。”

  “蛟门公。”

  此人是浙江宁波沈一贯,隆庆二年状元,如今官居礼部尚书……但在礼部尚书这个位置上已经熬了五年,始终不能入阁。

  为什么?

  自然是因为沈一贯的叔父沈明臣当年是钱龙泉密友,还曾一度入幕。

  “御史上书弹劾钱龙泉,陛下留中不发。”

  在这种情况下,留中不发不是反对,而是默认,是隐隐的鼓励和怂恿。

  沈一贯面色灰败,“何至于此,何至于此,张江陵七十有二,于国之功,何人不知,陛下就如此等不及吗?”

  中年文士勉强开口,“弹劾钱龙泉是何罪名?”

  “擅杀。”

  “难不成是嘉靖年间,东南倭寇首级京观?”青年拍桌大骂,“无耻之尤!”

  中年文士看了眼沈一贯的神色,试探问:“蓟辽总督?”

  青年神色一滞,“再如何也是出师有名,如何能算擅杀?”

  “钱龙泉当年致仕,也是因科道弹劾擅杀,这是翻旧账啊。”中年文士苦笑道:“钱龙泉受三代帝王信重,不料……”

  沈一贯叹道:“辽东刚刚送来军报,女真已然建国称汗。”

  屋内安静了好久,沈一贯摇头道:“龙泉公当年曾言,未能斩草除根,唯恐留下后患……如今,却成了弹劾其本人的罪名。”

  隆庆二年,钱渊调任苏松巡抚,之后历任福建巡抚、广东巡抚、浙江巡抚、两广总督,始终在外地打转。

  嘉恒三年,钱渊调任蓟辽总督,以女真扰边为由,大举发兵,杀戮甚重,垒起的京观令人胆寒,钱龙泉之名可止小儿夜啼。

  多有科道言官弹劾钱渊擅杀,张居正拟调其回京,但钱渊突然挂印封金,飘然南下,定居在宁波府镇海县,就此不问政事。

  ……

  夜深人静,高悬的明月洒下万点明辉,却照不亮世间阴私。

  如今京中最为引人瞩目的地方就是这儿,锦衣卫北镇抚司昭狱,但没有人敢来这儿。

  “世间再无张太岳。”低低的声音在角落处响起。

  一身囚衣,满头白发的老人坐在乱草上靠着墙壁,低低的又重复了一遍,“世间再无张太岳。”

  “十年前,你辞官归隐,只留下那封信,信中只有这句话……”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下一章,请退出

返回目录

若图片章节不正常,请点击报错后刷新页面(支持最新25章报错)

若章节正常,请不要点击报错,否则会造成网站打不开

来源4:xszww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