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繁体版
关灯
护眼
第二百二十三章 草根出身
加入书架 返回目录 查看书架
    自大军出征后,萧正却变得更加忙碌。

    有不少郡县过了免税期,那么辖内百姓目前境况究竟如何?生活是否有保障?能否承担的起税赋?

    基层zhèng quán建设结果如何?与地方大小宗族矛盾严不严重?

    在萧正看来,这些才是他的根本,也可以说是他的初衷。

    后世的时候,萧正听评书很为瓦岗豪杰感到惋惜,尤其大老程把混世魔王的位置让给李密,更是让他觉得老程太混蛋。

    但是现在,萧正已经没那么天真幼稚了,总结李密之败,甚至日后王世充之败,其实都输在了治理上。

    政府,什么是政府?此二字来源于唐朝的“政事堂”以及宋朝的枢密院和掌管政务的中书门下二府。

    政府,必须以强制手段{国家暴力}为后盾,以民众利益为服务目标,必须具有整体性,由执行不同职能的部门,按照一定的原则和程序结成严密的系统,彼此之间各有分工,各司其职,各负其责。

    如果没有一个强有力的、目标明确的政府,再多的军队也是一盘散沙,最终的结局一定是失败。

    归根结底,治理是根本,军事是保障和延续。

    老百姓求的是什么?是安稳,是和平,这一点萧正始终都深信不疑,尤其在杨广被弑之后,萧正体会更深。

    杨广登基后,大兴土木,役民过度,老百姓苦不堪言,最后民变四起烽火连连,老百姓为此而咒骂不止,但却仍然盼望着有一天,杨广能幡然悔悟,在老百姓看来,只要皇上不折腾了,那天下就有救了,日子就有盼头了。

    所以,在宇文化及弑主后,老百姓反而为他们这位皇帝的逝去而感到哀痛,因为他们等不到皇帝悔悟的那一天了,任谁都知道,主心骨没了,天下大乱必将持续下去,至于何时结束,就只能听天由命。

    一切的一切都表明,起义zào fǎn必须有一个前提,那就是群众基础,没有群众基础,只靠暴力裹挟,是长久不了的。

    故此,萧正现在既重视军事行动,更注重地方治理,一刻都不敢放松,而治理靠什么?当然是靠一个强有力的zhèng quán。

    上行下效,萧正的理念和行为自然影响到上下官员,所以,在民生这一块,萧正深入了解后,颇为满意。

    待收到刘简书信后,这一番战果自然让萧正大喜过望,决定亲赴江都。

    与萧正一同前往的还有许仲林、虞世南、欧阳询和水师主将何谨。

    之所以带着许仲林,是要选拔和任命官员,尤其要负责乡署的选址。

    而虞世南和欧阳询两人曾随杨广在江都待过,与当地官员、士族有所往来,对稳定民心多有助益。

    因虞世南和欧阳询上了年纪,所以萧正放缓行程,用了小半个月才抵达江都城。

    此时,江都郡已基本平定。

    对陈棱的求救,杜伏威并没理会,他也不想与十几万人马的新柳军贸然开战。

    牛秀进兵后,杜伏威更是毫不犹豫的撤回了丹阳。

    沈纶则比杜伏威走的更早,在他接到父亲沈法兴命令后便立刻离开了江北,回去对付李子通。

    萧正抵达江都后,包括刘简、陈棱、臧君相在内都在城外迎接。

    萧正翻身下马,上前与众人见礼。

    对陈棱、臧君相几人,萧正分外热情,亲自给臧君相三人牵过马匹。

    臧君相三人哪敢让萧正做这种事,连连推辞,萧正坚持扶着三人上马,如此礼遇让臧君相、沈觅敌和卢公暹深受感动。

    因为陈棱年纪较大,萧正亲自将其扶上自己的马车,他则和臧君相等人骑马并行。

    或许在很多人看来,萧正是在收买人心,但其实,萧正对几人是真心实意的感激,他们的投效不仅少了番厮杀,避免了将士的伤亡,更为新柳军后续行动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江都城虽然少了些繁华,变得有些萧条,但却秩序井然,或许知晓萧正脾气,所以街上也未戒严,不少百姓在街道两侧围观。

    萧正骑在马上冲着百姓连连拱手,起初百姓没什么反应,后来看萧正面带笑容颇为和蔼,有胆大的开始叫好,萧正也挥手呼应。

    刘简回禀萧正,杨广的江都宫已被新柳军看管起来,里面的一些宫女、太监并未过多为难。

    萧正对此很满意,让刘简吩咐人将这些人些盘缠,放其还家,实在无处可去的就暂时留在宫内。

    至于里面的财物,估计都被宇文化及搜刮一空,萧正也不甚在意,让牛秀吩咐人前去清查,若有剩余,按缴获入库便是。

    刘简、许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下一章,请退出

返回目录

若图片章节不正常,请点击报错后刷新页面(支持最新25章报错)

若章节正常,请不要点击报错,否则会造成网站打不开

来源4:88dush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