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有人已经猜出,狄光嗣准备“发明”什么?
没错,就是冰糖葫芦!
冰糖葫芦,又叫糖葫芦,又称糖墩儿,还叫糖球。
据传,冰糖葫芦始于南宋。
南宋光宗年间,皇帝名赵惇,年号为“绍熙”。
绍熙年间,宋光宗最宠爱的黄贵妃生病了,病得面黄肌瘦,不思饮食。
御医用了许多贵重药品,皆不见什么效果。
皇帝见爱妃日见憔悴,也整日愁眉不展,最后无奈只好张榜求医。
一位江湖郎中揭榜进宫,为黄贵妃诊脉后说:
“只要用冰糖与红果{即山里红}煎熬,每顿饭前吃五至十枚,不出半月病准见好。”
开始,包括皇帝在内,所有人都将信将疑,好在这种吃法还合贵妃口味,贵妃按此办法服后,果然如期病愈了!
皇帝自然大喜,展开了愁眉。
后来这种做法传到民间,伟大的人民群众又把它串起来卖,就成了冰糖葫芦。
《燕京岁时记》中记载:
冰糖葫芦,乃用竹签,贯以山里红、海棠果、葡萄、麻山药、核桃仁、豆沙等,蘸以冰糖,甜脆而凉。
流行于茶楼、戏院、大街小巷等地,喜闻乐见,广为流传!
冰糖葫芦可是好东西,具有开胃、养颜、增智、消除疲劳、清热等作用,但有一条,孕妇多吃山里红,会使子宫收缩,容易流产。
狄光嗣隐约记得,做冰糖葫芦有四个步骤,一曰串山里红,二曰熬制糖稀,三曰滚动蘸糖,四曰冷却风干。
秀儿取来山里红,狄光嗣也拿出从城北取回的白砂糖,开始按步骤制作冰糖葫芦。
狄光嗣赶走了所有人,包括秀儿,以免做不出来露怯。
狄光嗣撸撸袖子,准备开干。
首先,第一步,挑选新鲜饱满、大小均匀的山楂,洗净去根去蒂,并将山楂拦腰切开,用小刀挖去果核,然后将两瓣合上,用竹签串起来。
狄光嗣认为很简单,因为竹签是现成的,饶是如此他还是划破了手指。
其次,第二步,也是最为关键的一步,糖球好不好吃,全赖外面的一层“糖衣”。
狄光嗣先是将糖与水按照2:1的量倒入锅中,又生猛火熬了20分钟左右。期间,他跑上跑下,不停搅拌,可以搅拌。
大约一刻钟过后,水已经很少了,也沸腾的很厉害,且糖已经冒出了细小密集的泡沫,就像浅金黄色啤酒。
狄光嗣知道时机已到,就用筷子蘸一下糖浆,试着能否微微拉出丝来,如果有丝,那就表示已经好了。
狄光嗣知道,若时间过长,颜色就会变成棕色,能明显地拉出丝就表示糖已经焦了,便失去了原本的甜味。
当然这一切操作,狄光嗣都很是注意背风,方才能使糖色透亮。
狄光嗣还不放心,再三检查注意:熬的时候有没有注意火候,火候不到容易发粘,吃时会沾牙;而火候太大,不仅颜色重且吃起来发苦。
至于熬好的糖稀,是否肉眼可见糖浆浓稠,稠了蘸不起来,稀了挂不住,泛淡黄色,用筷子挑起可见拉丝,将筷子放入冷水中,糖稀可迅速凝固,咬一下是硬的。
糖稀有轻微拉丝时,就立刻关上火,将其浇在糖葫芦上即可。否则,糖稀就会变得又干又硬,无法继续制作。不能贪图方便把糖葫芦扔锅里,不然果子就酥了。
再有,第三步,狄光嗣开始蘸糖了。
他将锅子倾斜,以便让山楂全部都蘸到糖。
狄光嗣一根接着一根,将串好的山楂贴着熬好的热糖泛起的泡沫上轻轻转动,使每一串都裹上薄薄的一层。
他始终牢记,蘸糖环节看似简单,但很需要技巧。如果糖裹得太厚,吃下去一口咬不着果,是比较失败的。
一定要蘸上薄薄而均匀的一层,才算成功。
狄光嗣大冬天被火烤和水汽蒸,真是满头大汗啊!
狄光嗣一鼓作气,一直做到最后一步,冷却风干。
他将蘸好糖的山楂串放到在清水里浸泡过的砧板上冷却,很快就可以了。
最后的最后,狄光嗣开始验货了!
成功的冰糖葫芦,外面的裹糖会迅速冷却,咬起来是咯嘣脆,完全不粘牙。
要的就是这种效果,狄光嗣忙活了大半日,从日中忙到黑夜,才堪堪忙活出了二十根。
要问为什么这么少?
不是狄光嗣偷吃了,实在是被他“糟蹋”了,你道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下一章,请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