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句话可谓一语道尽了古代百姓的辛苦,天下兴盛的时候老百姓需要缴纳各种税赋,天下将亡的时候老百姓又不免卖儿卖女,并且且家中青壮也面临着随时被拉上战场的命运。每当朝代更替的时候不知道有多少老百姓流离失所和家破人亡,正应了那句乱世人不如狗的糙话。
王朝兴盛时,皇帝想要立下彪炳史册的功勋就必然会选择开疆拓土;王朝更替时,有志于逐鹿中原者必然会组建大军四处征伐,总之在古代社会随时都会有军队赶赴战场与敌人作战。然而战争是极端残酷的,每一次战斗过后必然都会留下众多阵亡士兵,那么古代人是如何处理这些尸体的呢?
网络配图
第一种置之不理
唐代诗人张蠙曾在诗中写过这么一句话:可怜白骨攒孤冢,尽为将军觅战功,这是张蠙在凭吊战场时做出的诗句,可怜那些死后无人收尸的士兵已成累累白骨,而那些建立功勋的将军却尽享荣华富贵。由此可见在古代尤其是在唐末的时候,许多阵亡士兵是没有人为其收尸建坟的,只能死不瞑目般躺在战场中化为累累骸骨。
网络配图
第二种挖坑埋之
这在古代是一种常见的处理尸体方法,毕竟古人也是相信入土为安的,不过战败一方恐怕是没这个机会来埋葬阵亡同袍了,这就需要战胜一方有着人道主义精神了。将尸体入土为安不仅可以避免战后瘟疫肆虐,而且还可以向敌方宣示己方仁义或者加强震慑。战国时期秦军坑杀四十万赵军就是一个用来震慑六国的鲜明案例。
第三种纵火焚之
相对于挖坑埋葬,纵火焚烧阵亡士兵尸体是一个比较省事的方法了,这样不仅可以避免战后疫病流行,而且也避免了敌方来羞辱阵亡士兵的尸体。将大量尸体堆积到一起,然后放一些易燃物,最后一把大火冲天而起,将死去士兵的一切仇恨化为乌有。
网络配图
第四种羞辱敌人
这一方法对于敌方来说是极具侮辱性的,它需要将阵亡士兵尸体的头颅砍下来堆积成尸墙的模样并面朝敌方攻来方向,这一种处理尸体的方法意在嘲讽敌方,而一旦发生这种行为双方就会战至不死不休。据说隋炀帝在攻打高句丽遭遇失败时,高句丽就一次性的将三十万府兵的尸身则垒成了尸骨墙,这一侮辱性行为使得隋炀帝连续三征高句丽,然后虽然给高句丽带来大量损失,但是一直到唐太宗李世民时期才派麾下将军前往高句丽毁去了这一尸骨墙。
以上就是古代人在战后处理尸体的常见方法了,当然如果是在水上作战的话,那么就很有可能葬身鱼腹之中了!“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句话可谓一语道尽了古代百姓的辛苦,天下兴盛的时候老百姓需要缴纳各种税赋,天下将亡的时候老百姓又不免卖儿卖女,并且且家中青壮也面临着随时被拉上战场的命运。每当朝代更替的时候不知道有多少老百姓流离失所和家破人亡,正应了那句乱世人不如狗的糙话。
王朝兴盛时,皇帝想要立下彪炳史册的功勋就必然会选择开疆拓土;王朝更替时,有志于逐鹿中原者必然会组建大军四处征伐,总之在古代社会随时都会有军队赶赴战场与敌人作战。然而战争是极端残酷的,每一次战斗过后必然都会留下众多阵亡士兵,那么古代人是如何处理这些尸体的呢?
网络配图
第一种置之不理
唐代诗人张蠙曾在诗中写过这么一句话:可怜白骨攒孤冢,尽为将军觅战功,这是张蠙在凭吊战场时做出的诗句,可怜那些死后无人收尸的士兵已成累累白骨,而那些建立功勋的将军却尽享荣华富贵。由此可见在古代尤其是在唐末的时候,许多阵亡士兵是没有人为其收尸建坟的,只能死不瞑目般躺在战场中化为累累骸骨。
网络配图
第二种挖坑埋之
这在古代是一种常见的处理尸体方法,毕竟古人也是相信入土为安的,不过战败一方恐怕是没这个机会来埋葬阵亡同袍了,这就需要战胜一方有着人道主义精神了。将尸体入土为安不仅可以避免战后瘟疫肆虐,而且还可以向敌方宣示己方仁义或者加强震慑。战国时期秦军坑杀四十万赵军就是一个用来震慑六国的鲜明案例。
第三种纵火焚之
相对于挖坑埋葬,纵火焚烧阵亡士兵尸体是一个比较省事的方法了,这样不仅可以避免战后疫病流行,而且也避免了敌方来羞辱阵亡士兵的尸体。将大量尸体堆积到一起,然后放一些易燃物,最后一把大火冲天而起,将死去士兵的一切仇恨化为乌有。
网络配图
第四种羞辱敌人
这一方法对于敌方来说是极具侮辱性的,它需要将阵亡士兵尸体的头颅砍下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下一章,请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