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繁体版
关灯
护眼
53.第53章 丁税
加入书架 返回目录 查看书架
    箫四郎的祖父教导了两代帝王,让当今皇帝崇尚儒道,重用有才之人,提高南人在大夏的身份地位,才造了如今南人与北人两分朝廷的情况。

    大夏开国皇帝乃是北人,重武轻,攻破前朝后把前朝遗民称为南人,乃是下等人,所以大夏开国之初,南人的地位十分低下,是箫家让南人堂堂正正的站起来不再是奴隶俘虏。

    当今因为箫丞相的影响,崇尚儒道,以仁孝治国重用南人,开行一国两制。

    才不至于让朝廷被太后和秦相掌控。

    因为当今信奉佛教,所以大夏僧侣的地位很高,被皇家供养的寺观还有一定的田粮来养这些僧侣,甚至有僧侣身负一定的官职,入朝为官。

    萧家身为南人的代表,又是皇帝信任的朝臣,所以箫家在朝的地位还是很高的。

    北人重武轻,最是看不惯南人绉绉说话的样子,再加北人的官职乃是世袭制,较重要的官职大多都是要看是不是勋贵世家才能坐,世袭的更是老子退了,不管儿子有没有本事自家儿子都有能坐老子的位子,所以朝很多重要官职都是乳臭小子担任。

    这些勋贵子弟除了吃喝玩乐,穿衣吃饭外什么都不懂。

    朝的位子本是一个萝卜一个坑,既然南人要入仕,自然会影响这些勋贵的地位权力,所以这大夏的勋贵宗亲对在朝的南人自然视为眼钉,肉刺。

    然而南人又何尝不是看不起北人,在他们眼,这些勋贵子弟,世族宗亲不都是只知道强取豪夺的酒囊饭袋而已?

    一个个叫嚷的厉害,却从来不做实事,把别人不当人,除了用手段敛财欺压南人,便再也没有别的本事。

    要说这里面谁最恨谁,身为北人勋贵代表秦相爷自然最恨的是箫家人了。

    然而箫家又何尝不是恨秦奸相?

    所以箫家和秦相一直不和,只要是秦相要杀的人,要做的事,箫家都要尽力保下来或者阻止。因为秦相要害的人必定是忠臣,要做的事必定是危害一方。

    可是这次当秦相让人奏这个奏本的时候,南人和北人几乎掉了个个,其即涉及到南人也涉及到勋贵,才让皇帝同意这本奏章。

    勋贵之间却是不敢阻止,既怕得罪太后和秦相又怕被南人抓住把柄攻击。

    只怕这次江南一地要牵扯不少人出来,眼看京城要再起波澜了。

    这日。

    村长把大家召集在一起宣布了今年县里要征收科差和丁税,丁税是人头税,每家每户的壮丁都需要交人头税,(前面所缴的秋粮是地税)人头税也可以缴纳粮食也能用银子抵,一人需缴纳五斗九升粮,换算下来是八十八斤五两粮食。

    那么按照楼家男丁算要缴差不多六百二十斤粮食了,这可地税还高出几倍。

    地税按照等田一亩五升算,也不过七斤五两粮食,楼家才八亩田五亩地,算下来也不过百八十斤粮。

    一亩地产三百斤稻也是两百斤米,缴纳地税一百斤粮食,楼家一年辛苦下来也不过才收一千五百斤粮食,根本不够十几张嘴吃到明年秋收。

    此话一出顿时让村里人都懵了,有人急得脸红脖子粗的叫嚷起来。

    “村长,咱们这里可从来没有收过什么丁税,不是只要缴纳秋粮和科差行吗?怎么今年又多了个丁税?”

    科差,其实是官府向百姓征收一定的财物或派劳役,说白了,是大夏勋贵不参与劳作生产,吃的粮是哪里来的?穿衣服的布哪里来的?

    自然是征啊……地税征了粮食,那么科差是征收百姓生产的布匹或者其他作物,要么是派劳役。

    而劳役也不是说每年都有的,需要每个县轮流去服劳役,几年才有一次。

    不派劳役的时候村里人每年只需要缴纳地税和每户两匹布的定量,然而他们这几个村都不种桑不养蚕,所以每年各家各户都是用银钱来抵。

    两匹布的钱不多,也几百,家家户户都拿的出来,也没有啥好抱怨的,毕竟当今因为这里山路不通,产量低下特意开恩免了明阳县的丁税,连地税也是最低等,这才让明阳县这几个村的村民能有条活路。

    所以这么多年村里从没纳过丁税,骤然听见今年要缴纳丁税,让村里人都傻了。

    人口多的人家,算把今年全部的粮食都缴了也不够今年的丁税,这不是要逼死人吗?

    “这粮食都缴了,咱们一家人吃啥,这不是要逼死人不是?皇不是说咱们这里不用缴纳丁税吗?”

    其一人红着眼看着村长说道,双手抱头挣扎着询问村长,只见村长脸色沉重从烟雾后面抬起头看着男子道。

    “皇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下一章,请退出

返回目录

若图片章节不正常,请点击报错后刷新页面(支持最新25章报错)

若章节正常,请不要点击报错,否则会造成网站打不开

来源4:88dush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