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繁体版
关灯
护眼
第943章 西行考察记(3)
加入书架 返回目录 查看书架
    当世各朝版图得以如此扩张,百里燕也曾费解过,近些年手头的资源渐多,大量典籍资料的流入和收藏提供三点可信依据。

    其一,与中原核心地区地处热带、yà rè带、中温有关,中原文明早期的发源地在如今的咸国西北,以及长孙接壤的东南一带的大平原。当地气候温湿物产富饶,为繁殖人口提供了大量可承载的土地。

    同时中原以平原森林为主,大范围的原始森林与原始森林间有大平原,而非丘陵,因此迁徙人口得以沿着平原发展,从而跳过了开山伐木,争夺土地的过程。

    另外有一点是中国所不具备的,中原江河湖泊河网异常发达,大致形成五纵四横九条大江的格局,大江之间相互以大河水系连同,水系之间又有大型湖泊与不计其数的水网河道接通,大河湖泊两岸多数是肥沃的广大平原,而中原人基于河流湖泊继续向外扩张。

    其二,外部土着少少,海岸线长。

    中原文明发自北海,而中国文明发自黄河、长江流域内陆,距离海岸较远,直到夏商时期,势力范围也才抵达山东半岛。

    而中原人得以更早的认识海洋,利用北海、西海的漫长海岸线,向东、向西扩张。加之老天眷顾,海岸线的内陆地区八成以上是温湿平原。

    如此扩张不需三四百年,便能全部海岸线以内数百里的土地纳入势力范围,继而由海岸向内陆,经由平原、河流全线推进。

    在此过程中不可避免要与当地土着发生冲突,然有关典籍中却鲜有开疆拓土遭遇大规模的抵抗的记载,这意味着中原人开疆拓土是较为顺利的。

    不似中国夏朝开始,岭南地区的百越夷人阻碍了中原南下步伐,直到秦始皇发兵五十万南征岭南置郡县,由此一扫百越,从此将长江以南全部纳入中国版图。

    其三,中原文化包容性强,生产力在当时较为先进,制度完善,军队常备化,组织正规化,弓箭远程武器和马匹的驯养,出现了机动力量,军事上占有全面优势。

    即便遭遇土着部落,先礼后兵,多以粮食牲口为yòu huò,然后设立据点,将之纳入归化民,不从者,再以武力征讨直到降服。

    经过两千多年不断扩张,中原王朝统治力已达分封制的极限,甚至封国版图都过于强大,封国之内再分封,继而越分越小。如此往复循环,而通信落后,中原永远也走不出分封的怪圈。

    当国家实力和精英阶层被大量分封,国家的技术进步被极大削弱,这也是为什么早期金雪狄人全面落后中原,而后又能全面超越的原因。他们的版图相对更小,而铁矿又极为丰富,多重因素叠加之下,中原也就落败于下风。

    进入梁国已是九月下旬,抵达都城津邺是十月初二,路上走了两月半月,这还是骑马坐车的常行军速度,如果步军常行军,得需半年以上。

    梁国以贸易起家,都城津邺亦建在海边,城池国模达到了惊人的围长六十里,城高五丈,与千岳山主城有的一比。

    百里燕入央的消息一早传到了津邺,天子安排安泰侯姬通之子姬康,景尚公之子李懿出城相迎,一起出城迎接的还有咸国常驻梁国使节刘伯勋。

    虽早有准备,但津邺城内与陔陵简直大相径庭,不免有些失望。

    百里燕此前知道,曾经盛极一时的津邺城如今远逊于陔陵,乍入城中却没想差距会如此之大。

    百里燕主政期间大刀阔斧规范了市政建设,将陔陵以诸如唐长安城一般,尽可能规范成一块块的坊市、街坊,但不做夜间封闭禁街。并通过局部拆迁、城区合并,兴建功能性设施等举措,在格局大体不动的前提下,加宽了道路,规范用地,创造了良好的商业环境。

    反观津邺,充其量比三十年前的陔陵略好,主干道依旧狭窄,勉强能容两辆普通双轮马车并行,或是一辆普通四轮车辇,咸国四轮马车上街十分吃力。

    道路两旁嘈杂的店铺与街市无序的到处开店,bào zhà的商业发展又挤占了本就不大的接到,脏乱差随处可见,流民更是三五成群,乃至成群结队穿行而过,到处乞讨,乃至引发治安混乱。

    陔陵商业的崛起,城西与城东庶民权贵的界限便不复存在,城西大量的平民阶层或是接受拆迁,成为城内雇主的伙计雇工,或是经营小本生意盘活生计,也有差遣后选择下乡务农的。

    总之现在的陔陵几乎看不到成片的平民棚户,取而代之的无不是一栋栋拔地而起的楼宇和商铺,成为新贵和富人们争相获利的资产。

    津邺也算是中原大陆首屈一指的大型商业都市,从姬康口中不难听出,这些年梁国也不断效法咸国,鼓励私有商业发展,整体有些效果的。

    然百里燕看来,梁国的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下一章,请退出

返回目录

若图片章节不正常,请点击报错后刷新页面(支持最新25章报错)

若章节正常,请不要点击报错,否则会造成网站打不开

来源4:88dush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