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百里燕面色大变,宗伯泰不动声色说道:
“此劫数若能克之,天下之势可定矣。”
“可常言道,世间因果自有定数,先生只说那时天下可定,却不说天下未定,莫非说,此战中原危势空前,输则亡国灭种,胜则问鼎天下!”
“侯爷所言极是!”
宗伯泰肯定道,不禁激起百里燕更大好奇:
“那先生可知是何变数是何劫难,可否破之。”
“时候未到,在下亦不能测度。”
宗伯泰未做正面回应,百里燕方有半分信他,随即又将信将疑,思索片刻又问:
“既不可知其变,可否知其劫?”
“方才谶言之中在下已言明在先,怎奈天机不可泄露,侯爷当自行体悟。”
“这个……”
百里燕仔细揣度着“丰年不期始危变,王侯乃定天枢星”十四个字,前半句尚且好理解,预示大难来临之际,或是咸国鼎盛时,或是中原欣欣向荣时。
按这个标准,从剿灭黑巾开始算,以眼下他的计划进度,至少是十三四年后,咸国将全面崛起,中原若没有大规模战争,咸国的商品输出必然带动中原经济发展。
然前半句又说,“不期”二字,意味着这个时间可能会变,或是提前或是推后。想到此处,百里燕又问他:
“先生,此大难劫降临之日,可有时变。”
“有,或早或晚,皆在其内,不在其外。故此劫难若晚,中原尚有一线生机,若早,若是明天降临,中原必厄难临顶,苍生无还。”
“也就是说,其南下中原之前,其内或有阻碍,故迟滞其南下。若阻碍消失,其将加快南下步伐。”
“嗯……”
宗伯泰意味深长点头肯定,神色亦凝重起来。百里燕此时生起几分兴致,谨慎问他:
“在下敢问先生,此术是否只可测大略,而不可知细枝末节。”
宗伯泰闻讯神色惊奇:
“侯爷怎是知道!”
“那就对了!想来先生算力了得,但不知先生可窥未来几何?”
宗伯泰立时严肃起来,紧蹙双眉瞳孔微缩,他说:
“以在下之力,至多可窥九年或十年,再远,需耗年时加以潜心钻研。故超脱之变,可度测大略,而不可知细道。”
“原来如此,本侯明白了……”
百里燕很清楚,未卜先知之术并非不可能,如中国早在晋朝之前,就已失传的“奇门遁甲”,以及被后世传歪了的“易学”,某种意义上而言,都可视为未卜先知之术。
但且不说后世已经失传,由于其难懂深奥,有着复杂的逻辑运算学、抽象学等尚不能为科学所解释的技术,古时能准确掌握,并付诸于实践的,真是凤毛麟角。
所以传到后来,因为战争、天灾,还有权欲等众多因素,渐渐越传越少,最后也就没了。
同时,这些未卜先知之术,并非无懈可击,其只可卜算大时空,而不能精确定位每一件事,当时间越近,其卜算的结果的时空范围相对越准,时间越远,相对时空范围误差越大,随着个人的能力增强,经验的积累,预测时间的相对长短,会发生扁平化拉升。
宗伯泰今年三十出头,能算到十年内的时空大致的变化,等他六十岁时,人生阅历经验正值巅峰,对卜算法的复杂规则看的更为透彻,驾驭也更为娴熟。
那时推算他六十岁后的二十年内三十年内,要比现在推算十年内更为精准,而他六十岁后推算三十年后的误差率,则相当于现在推算十年后的误差,这就是传说中的“道行”。
纵然百里燕见多识广,但要他彻底相信天下能有洞悉未来时空的玄术,实在让他难以接受,至少站在已知的科学技术层面,很难被接受。
而百里燕方才一语,着实也让宗伯泰诧异,随即反问道:
“侯爷何意?”
“此事在下也说不上来,但在下早年有所耳闻,先生此术可观大略,但却不可知细节。那第二问,敢问先生可知本侯前世今生是定数,还是道术?”
“既是定数,亦是道术。大千世界相生相克,互有定数,各有命格,侯爷恰逢世间偶然机变而诞于今世,在下相信,侯爷前世应与今世似有相似,却千变万化,变之又变,已非当世之貌。”
宗伯泰言及至此,百里燕颇感沮丧,他沉吟道:
“看来……先生早已算出。”
不得不承认宗伯泰已是算到,前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下一章,请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