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王泉、程业的审讯较为顺利,就因为他贪生怕死想活命。
王泉作为开战以来抓获的最高行政官员,黑巾军内部此前不为人知的秘密,到此逐渐露出端倪。
根据司空南的反应,黑巾军的高层并不和睦,此前百里燕也曾判断,当黑巾军完成地盘的巩固,内部利益阶层的分化将不可避免的出现,尤其是特权阶层的树立,本身就是他们起事的根本目的,却也没料到会上升到水火不容的地步。
此番打下邵平纯粹是侥幸中的侥幸,王泉当时对司空南的到来本就顾虑重重,要不是叶信所部停在城南外三十里,直接把大军开到城下,王泉断然不会相信龙渊天王大军北上作战,究其根本,是黑巾军内部的势力划分异常明显,利益冲突极为尖锐。
根据王泉交代,黑巾军内部大致上分为两派,是以圣焱、雷霆、神通等天王为首的中原派,另一派是以龙渊、千岁等天王的西进南下派。
这也是为什么圣焱等天王决意攻打长孙、咸国等北海沿岸诸侯国的原因,因为北海富庶,平原广大。王泉当然仅仅只是看到了北海的富庶,却看不到跟深层次的战略选择。
中原地区大国林立,战略资源丰富,土地产出大,攻占了中原,等于控制了版图上核心经济中心,就能背靠北海,由北向南一统版图。
而向南、向西策略较为务实,因为向南是人口较少的徐国,向西是人口较多,而奴隶制根深蒂固的卫国,以及西海其他受到卫国压迫的小国。
攻占了徐国,等于打开了通往卫国东南的传统势力通道,只要发动民变,卫国这个有用数百万奴隶和数以千万的底层农民的大国,很难抵挡爆发式的民变,一旦黑巾军在版图上得以与卫国相连,卫国的瞬间崩溃是可以预见到的。
此两种战略有其各自的优点和战略局限性,有缺点在于战争资源的分配,和战争中能否获取战争资源回哺战争机器。
经济上,向西发展,卫国人口众多,土地极广,周边是西海四个小国,无法构成实质威胁,但是卫国远离中原腹地,一直是中原文化较为排斥的落后国体,不被传统观念所接受,同时生产力比中原更低。
军事上,卫国路途遥远,即便是骑兵快速行进,抵达中原腹地也需要两个月左右,步兵不走水路,陆路需要半年以上,极为不便。
中原地区虽然富庶,交通发达,但强敌环伺,非集中重兵才能解决问题。更为致命战略缺陷是三线作战,东有晋国,南有志国、西有孙国,不得不与三大国同时交战。
因此中原战略从一开始,便是将志国西北人口全部抽空,将志国西北郡县变为白地。
同时将咸国吞并,以望亲江为界,与晋国对峙,将志国稳定在既有边界,而后会师北上打垮长孙国,经由长孙国,绕道思水江下游,从背后打击孙国,并一劳永逸的解决梁国这个中原共主,令天下群龙无首。
这才是圣焱、雷霆、神通等天王的最终战略意图,王泉仅仅只是个太守,他知道的仅是高层不和,而看不到根深次的战略问题,是两派为了战略资源分配,产生的不可调和的矛盾。
对王泉等人的审讯持续到夜间,百里燕半路插入审讯,对此前内容的了解多半来自于其他人口中,但有一件事始终令人百思不得其解。
黑巾军缘何要制定两种截然相反的军事战略,难道黑巾军高层从密谋起事的一开始,战略方向就不统一?
这在地球战争史上是极为罕见的,还没有哪个军事集团能在内部意见相左情况下,同时展开两种截然相反的战略打击,更何况这是一场已经席卷了上千万平方公里的浩大战争,在至少四个战线上作战,他们怎么能做到的!
多线作战乃兵家之大忌,究其根本,是军力和后勤工业资源的有限性,导致无法将兵力铺展到更为宽大的战线上所导致的结果,而集中兵力打击敌人是兵家首选策略。
但黑巾军从一开始就不缺兵,召之即来来之能战,短时间内打残了孙国,压制了长孙,威逼了志国,对峙咸国,其总兵力达到了空前的一百二十多万人,令中原五大强国中的四大强国,短时间陷入内乱而无法进行战争动员。
而且是在两三个月内扩张到了一百二十万人,对于这个还是青铜农耕的时代,没有哪个诸侯国能够在三个月内,有条不紊的将一百二十万人投送到千里之外的战场,更何况这么多人,从哪里充足到足够的军事资源。
这一问题一直困扰了百里燕很久,直到邵平之战,黑巾军内部从一开始就以两派为核心各自实施战略目标,由此就只有一种解释,黑巾军前期的战略储备资源极为充沛,能足够支撑他们在两个方向上发动战争,其有这个经济能力。
去年圣焱天王受挫于永兴河畔后,南线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下一章,请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