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是马寅初有眼力见,注意到了铁砚的表情不对,连忙转移话题,笑着对辜鸿名说,“这次《边城》能得奖确实是文坛幸事,之前汤生公为庄言的《活着》做了英文翻译,在国外反响非常好,这次《边城》的外文版您有没有兴趣?”
辜鸿名呵呵一笑,“你马寅初什么时候去给人家庄言做代理人了,人家自己的书,做不做译文,找谁做,他自己都没说话,你倒是比他还着急。”
“嘿嘿,我这是典型的皇帝不急太监急。”
庄言这时也反应过来,连忙说道,“元善兄正说中了我的心事,来之前我就一直在琢磨这个事情,只不过我一直担心辜先生事务繁忙,叫您专门抽出时间为我翻译,实在有些过意不去。但是想来想去,现在咱们国家懂翻译事务的,还是您执牛耳,要是不找您,总是有些遗憾。”
辜鸿名笑着摆摆手,“你就不要给我戴高帽了,要说翻译,我不如严几道。”
“严复先生英译中作品多,中译英的作品却是寥寥。”马寅初说道。
言下之意就是严复擅长英译中,却并不擅长中译英。
辜鸿名却摇了摇头,“他只是不做罢了。”
其实辜鸿铭说得对,像严复这种顶尖的翻译家,不论是中文还是英文都玩得溜,之所以中译英的作品少,只不过是观念问题而已。
辜鸿铭有许多英文作品,中译英的作品更是不少,他主张要把中国的作品翻译成英文,这样就能让外国人多接受到中国文学的影响,也能真正地认识到中国人。
但是严复却不同,他的作品都是外译中的,因为他认为西方的文学作品和思想很有可取之处,他跟魏源有点像,都是希望学习西方的东西。
但是严复跟魏源又有区别,魏源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是在不改变中国传统的政治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以达到强国目的。
而严复则是希望中国能够学习外国的政治制度和思想。
说得简单通俗一点,两个农夫种田,一个人希望能得到别人的好锄头,但是另外一个则是希望能弄点别人家的好种子。锄头再好,种出来的东西都是一样,本质没有区别,但是换了种子可就不一样了。
还有一点马寅初没有说,严复虽然是翻译大家,但是名气仅限国内而已,外国人没几个人认识他的,平心而论,谁也不会去认识一个把自己母语翻译成其他语言的外国人。
但是辜鸿铭就不同了,因为他有很多英文作品,所以很多外国人都认识他,可以说辜鸿铭现如今就是中国对外的一张名片,很多人对中国的印象都是从辜鸿铭那里来的。
听辜鸿铭这话,庄言还以为事情不好成,没想到辜鸿铭随后又说道,“不过庄小子的《边城》我倒是很感兴趣,很有中国特色,要是翻译成英文,比之前的那本《活着》意义更加重大。”
“说到《活着》的译文版,倒是有件趣事。”铁砚这时也回过神来,笑着说道:“前段时间《活着》英文版在欧洲畅销,许多外国人读了之后竟然都以为中国真的有这么一段历史。”
辜鸿铭不屑道,“这些外国人,脑子太过简单,从前他们看中国的武侠小说,都以为中国人都会武功,不少人还到中国来学武,现在看了《活着》有这种情况,实属正常。”
言语间,辜鸿铭对外国人是非常看不上的。不过辜鸿铭看不上外国人是人人都知道的事情,他一直认为中国的传统文化才是最牛逼的,所以他才竭力把中国的文化思想向外国推销。
虽然他算是半个洋人,但是天朝上国的思想却是深入骨髓。
“呵呵,说不定等到《边城》再发到外国,他们又要认为中国是茶峒那个样子呢。”马寅初笑道。
“不能叫茶峒了,应该叫边城了。”连立文这时开口了。
桌上的其他人都一愣,辜鸿铭说道,“哦?茶峒改名的事情我有耳闻,已经成了?”
庄言他们也是疑惑,因为如果茶峒真的改名的话,他们应该会知道的。
一桌人都目光炯炯地盯着连立文,想听听他怎么说,连立文笑道:“已经确定了,不过消息还没有公布,你们知道,我之前在文艺部供职,有些内部消息,要比你们早知道。”
呼……
马寅初他们深吸了口气,既然连立文这么说,事情肯定是错不了了。他虽然是文艺部部长,还是个前任,但是体制内的消息大多是互通的,他能知道并不稀奇。
“之前听到这事还觉得天方夜谭,没成想,倒是让他们做成了。”马寅初一脸的不可思议。
辜鸿铭也是直摇头,“确实匪夷所思,这个地名办是怎么想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下一章,请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