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定去查张莫两家隐藏的关系之后,张小白先去了一趟传承寺,一是看看奶奶过的好不好,二是问她爷爷来到城里之前,农村老家的具体地址。
养老院的过冬设施完备,热心的奶奶交上了很多信仰相同的新朋友,开开心心的过着平淡的生活。见到这种情况,张小白放下了心中最后的包袱,决定千里挺进大别山,去爷爷的故乡,解开尘封多年的真相。如果事实真如自己猜测的那样,张家必须为其的所作所为付出应有的代价!
拿出这几年通过次世界赚来的积蓄,张小白风尘仆仆的奔向大山深处,让他欣慰的是,潘多多无怨无悔的跟了过来。火车之后是汽车,汽车之后是拖拉机,拖拉机都走不了的道路只能步行。三天下来,张小白自己这个大男人都有点吃不消,潘多多没有半句怨言,依旧神采奕奕的紧跟着自己的步伐,只是偶尔皱下好看的眉头。
山路难走,几天没有充电,用电量已经超过1%了,内心深处隐藏着某种不安的潘朵四处打量着周围的环境,越往前走,村子越显得与世隔绝。有些村子,全村只有一根细细的电线,潘朵有些怀疑这种只能带动几十瓦灯泡的电线,能否禁得起自己充电时的功率。
一路上遇到的村子都以姓氏为名,如赵家村,董家河,骆家庄等等。张小白的爷爷来自于一个叫黄村的偏远村落,位于大别山脉深处,河南湖北安徽三省交界地。连美国这种发达国家都有偏僻蛮荒之地,中国这个刚刚摸到发达国家门槛的大国也不例外,无论各处的经济发展多么迅速,总有文明之风无法吹到的地方。
黄村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这里山高路远,石多坑深,修路不易;这里山不俊水不秀,没有特点,没有历史遗迹,没有开发农家旅游的前景。很多因素,导致了黄村的落后于原始。
潘朵和张小白的到来,打破了封闭小山村的宁静。很少见到外人,有些羞怯的村民们躲在窗户后面,透过窗户上的破洞向外张望。每当两人的视线对准某个窗户,窗户后露出的面孔就嗖的一下沉了下去,像只受惊的老鼠。
张小白和潘朵在小村子里转了半天,犹豫着到底敲哪家的门,会不会吓着这些闭塞的村民。
“有困难,找村长。”潘朵想起自己度过的某部乡村小说中的一句名言。
“问题是不知道村长在哪家?”
“最大的那家,可能性最大。”
张小白恍然大悟,这种交通不便信息不畅的小村子,男性的劳动能力代表着财富,财富代表着威望,村长肯定住在房子最好的那家。
村子不大,一眼可以望见尽头,目标很显眼,是村口那个石墙青瓦房。
两人走到石墙青瓦房门前,张小白敲门的手还没落下,外表密布着蜂眼的木门吱呀一声开了,门里站着一个浑身风霜的中年人,带着满脸谦卑的笑容,“两位稀客,进屋暖暖身子。”
不标准的普通话表明了他的身份,他就是村长,因为这个闭塞的村子,只有村长需要经常出山开会,学上一口蹩脚的普通话。比起许多没到过县城的村民,村长算是见过世面,透过两人身上的尘土,他看出了潘朵衣料的不凡,比山下小县城里富人的衣服还细发。村子里来了大贵人,村长心里不免起了小心思,抢在对方窍门之前,打开了自家的房门,请两人进屋坐坐。
走进房门,闻着着扑面而来的烟火气息,有些呛鼻,但让被冷风吹了一路的张小白从心底产生了暖意。房屋中间有个砖头砌成的火塘,里面旺旺的烧着半截老树桩,一个黑色的铁铞子座在火炭旁,正烧着热水。
围坐在火塘周围,烤着火,喝着滚烫的茶水,驱走了张小白一路上积累的凉意。
黄村村长会点普通话,交流没有问题,张小白以回村修祖坟的名义,和他拉起了家常。聊着聊着,对方刚见面时存在的少许防备心理渐渐消失,张小白开始将话题往爷爷和莫老头子身上引导,期望从他嘴里套出一些故事。
“你说张石头和莫二狗啊,我知道,我知道,他们是我们村最先离开大山的人,那时我才十三岁。”说到这里,村长止住话头,不急不慢的喝着杯中的浓茶水。老辣的他看出了张小白眼中闪动的热切,于是不再提及对方关心的两人,开始顾左右而言他:我们这里没什么出产,娃娃们想有出路只能上学堂,五里外的李村有个小学,教室屋顶破了很多洞啦,窗户缺了不少玻璃啦,孩子们上学没有炭火取暖啦,……
潘朵不知道村长说这话有什么意思,当听说孩子们的困难之后,她凭着本能的同情心拿出支票本。
张小白伸手抓住她的笔,阻止道:“你给他开这个他也不会用,还是实实在在的钞票让他们放心。”他笑着摇了摇头,这个村长显然具备典型的中国农民式狡猾,所幸他的狡猾不是用在私欲上,张小白愿意为贫困的孩子们付这个钱。
从怀里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下一章,请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