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曼几乎将大马士革拱手相让。等到大马士革的战报传遍欧洲,英国人已经紧张起来,他们立即着急各国公使,要求军事连忙立即生效,奥斯曼人要的就是这个效果,他们已无力再战,只有等到英国人的保证,才能拱卫他们的安全。
当各国的联合声明发布之后,新军果然停止了任何的军事行动,他们已经得到了地中海和黑海的出海口,似乎已经不急于继续吞噬了。
新国使臣表示尊重白色联盟,并且承诺和平已经到来,愿意与各国签署边界条约,这个条约自然是巩固新国的疆土用的,主要的对象是两个,一个是奥斯曼,一个是俄国,他们要求俄国所有的土地,但是承诺不会攻击乌克兰,同时也承诺只要奥斯曼人承认新国对大马士革、伊朗的占领,就愿意和奥斯曼签署互不侵犯条约。
奥斯曼自然欣然愿意接受这个条件。只是尼古拉沙皇却仍然顽固的想着收复他的失地,不过在英法的施压之下,他不得不对新国作出妥协。
英法的态度自然是不言而喻的,他们害怕新国,同时也不愿意为了俄国佬打仗,尼古拉既然签署了联盟条约,若是进攻俄国失地,新军必然会向乌克兰进攻,到时候难免将英法卷入进去,这是他们不愿意看到的。
欧洲已经打累了,他们渴求和平,而新国吞噬的领土过多,也需要消化的时间,因此,和平成了主旋律,各国为和平而弹冠相庆,而新国要求国联取消美国在国联的常任理事地位,原因在于,美国已经衰弱,一年的钢产量也不过一百万吨,甚至不如战前的俄国,这样的国家,怎么可能成为常任理事,在新国的施压之下,英法只好作出让步,只要新国愿意和平,他们不得不这样做。新国一年的钢产量已经超过了两千万吨,几乎等于整个欧洲的总和,他们占有太大的优势。
同时,新国宣布了一项关于振兴法国的援助计划,计划包括每年提供一至三亿美元的贷款,并且扩大与法国的贸易渠道,这个计划对于法国来说实在太重要了,在得悉新国皇帝将对法访问的意向之后,福尔总统迫不及待的发出了邀请。
世界和平了,这几乎是所有人的共识,所有人都为之松了口气,而一场新的角逐正在开始,在国联会议上,英国提名意大利成为常任理事国,这是英国的计划之一,他们希望让这个南欧的小伙伴进来,虽然它的实力不足,但是在战争之中却也占了不少的便宜,工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让他们加入,能过增加整个欧洲的话语权。以对抗新国咄咄逼人的贸易攻势。
新国自然是极力反对。现在真正取决的,是法国人的态度了,法国人的态度显得有些暧昧,在与英国进行商讨之后,已经开始犹豫,不过新国的激烈态度也令他们不得不重新考虑,毕竟新国的援助就要到来,它可不敢得罪这个大主顾。
当然,福尔总统考虑的还有另一个方面,整个欧洲大陆在战后格局已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德国人被打趴下去了,很难翻身,法国成为欧洲大陆最强权的国家,影响整个欧洲大陆,成为欧洲大陆最强大的一极一直是法国人的梦想,而现在,他们做到了,英国人却扶植出了意大利,这不得不让法国人对英国怀有戒心,想当年,普鲁士还未统一之时,英国人不就是希望纵容德国统一来制衡法国的吗?现在又抬出意大利,很明显,他们是希望利用意大利来制衡法国。
一个在法国影响下的欧洲不是英国的利益所在,英国的制衡之道在于,在欧洲寻找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欧洲强权,以便于他们继续玩制衡的把戏,盛极一时的奥地利完蛋了,德国也已经轰然倒塌。意大利虽然是猪一样的队友,底子却是不错的,英国希望给予他们一个机会,让意大利试一试。
这对法国是有害的,法国人不允许这样做,最后他们投出了反对票。
法国的举动令英国不满,在英国民众之间,反法情绪原本就相当的浓重,两国几百年来有过太多的龌龊,也正是因为如此,大家都彼此厌恶,也使得英法的关系走到了最低点。
法国谋求在欧洲大陆的霸权,而英国不希望如此,这才是矛盾的中心,因为这会影响到整个英国对世界的霸权,不过新国却支持法国的计划,新国的公使们在多次场合认为欧洲必须有序起来,而建立次序必须拥有一个合格的领导者,这个领导者自然是法国人,因为法国已经成为了事实上欧洲最强大的国家,他的工业水平已经超过了战后的意大利、德国、奥匈的总和,这自然与法国侵占了德国的主要工业区有关,而且法军的人数也超过了六十万。与之相比的德军则被压缩到了五万,奥匈是三十万,意大利人是三十四万,军队总数也相当于三国的总和,在这种情况之下,法国有必要利用自身的影响力建立欧洲的次序。
新国人的支持下,法国人开始野心勃勃起来,恢复拿破仑时代的欧洲时代正是他们所要的,当对手倒下之后,法国已经开始着手进行了,它先是联合几个欧洲小国倡议建立欧洲联盟组织。这个组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下一章,请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