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繁体版
关灯
护眼
第十七章 民政为先
加入书架 返回目录 查看书架
        夫土广而任则国富,民众而制则国治。富治者,民不发轫,甲不出暴,而威制天下——《尉缭子•兵谈篇》

        —————————————————————————————————————

        扫平江东之后,按照历史,我们将会迎来的应该是一个相对平稳的时期。虽然不知道历史会有什么大的变动,不过无法预测未来的我首先要做的事情是安定民心,充实钱粮,因为不论历史变或不变,接下来总会有无数的大仗要打的。

        在三国那个农业占有绝对的物质和思想统治地位的时代,粮米可以说是老百姓最为看重的事情。半年的鏖战也在江东制造了大量的难民,这些人的衣食完全无着,要么等着饿死,要么失身为贼。处理吃饭问题,就成为了上任长史后的我第一个要处理的问题。

        说实话,一直生长在城市里面,对于种地我还真的没有多少经验,为此我曾经专门到田间去巡视,也曾经叫来当地比较优秀的农民询问他们的耕种经验。

        得到的答案让我郁闷很久,这里的实际发展状况比我想象的还要糟糕许多。

        汉代南方由于有得天独厚的水利灌溉条件,因此,农业的发展始终还停留在靠天吃饭的程度上。当时使用的种植法是被称为“火耕水耨”的耕作方法,

        “烧草下水种稻,草与稻并生,高七八寸,因悉芟去,复下水灌之,草死,稻独长,所谓火耕水耨。”

        在当时的华南地带,根本就连插秧法都还没有推广,白白浪费了一年可以两季的收成。这怎么可能不让我觉得懊恼。

        虽然能够找到问题的症结,但想让我提出改进的方法那就完全不可能了。不过这倒也难不倒我,和张昭等人商量过后,我提议派出数千名兵士过江到北方专门找农业比较发达的地区学习技术。在我的记忆中,那个时候北方已经开始使用插秧法了,虽然还不算成熟,使用范围也小,不过这些东西可以到手之后慢慢改进。

        孙策很快就同意了这条意见,所有的士兵由程普和韩当亲自挑选,一千人,全是聪明伶俐的人才。

        我特地叮嘱那些士兵,能学到多少就学多少,如果能劝说优秀的人才移民江南,那不管是移民者还是介绍他过来的士兵,我一律重赏!

        把他们打发过了江,我开始准备第二手方案,毕竟不知道他们这些人究竟能够做到什么程度,我不可能把所有的希望全压在他们的身上。

        “火耕水耨”法最大的依赖来自于水利,没有足够的灌溉,一切都是空中楼阁。由于南方水源丰富,在南部人们往往在溪流上筑坝修闸,然后在后面建陂,灌溉稻田。这样的陂塘水利比起北方的开水渠所要花费的人力物力要小上许多。南方的农业能够不断的发展,全赖了这种便利的生产方式。

        所以,我要做的第二件事情,就是加强对这种水利设施的兴建和利用。不过这个想法刚刚提出来就在张昭那里收获了一盆冷水:我们现在手里的人力和物力根本不足以维持大规模的兴修水利。

        虽然官职比我低,但是在张昭那家伙那里根本就没有什么情面好讲,可恶。

        可我承认,他说得没错,想法再好,也是需要建筑在现实的基础上才有意义,不然就只会是空中楼阁。

        目的和手段,目的伦理和行为伦理,从来都是两回事。

        有些时候目的很好,可到了实施的时候,因为手段不对,往往达不到效果,甚至事与愿违。本来想要造福,最后却成了遗祸万年。

        不过,要是被这些事情难倒,我沈天云也太对不起自己那号称一百八十的智商了。

        没日没夜的敖了几天,我总算在脑子里面勾勒好了自己要的图景。为了确定想法可行,我再次找上了张昭。

        其时,张昭担任从事中郎,每天的公务不会比我少多少,我去见他时,他正埋首在大堆的公文之中。听到我进来,他这才站起身迎接。

        “子布兄夙夜辛劳,当注意身体啊。”我随便客套一句,历史上张昭长命得很,我才不担心他会突然挂掉。

        “百废待兴,昭岂敢因私废公。”张昭的声音明显有些沙哑,手下人端上茶水,他端在手里抿了一口,润润喉咙,这才接着说道,“长史大人此次前来还是为水利之事?”自从封官之后,不论我怎么说,张昭也不肯以表字相称了,不管我怎么抗议都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下一章,请退出

返回目录

若图片章节不正常,请点击报错后刷新页面(支持最新25章报错)

若章节正常,请不要点击报错,否则会造成网站打不开

来源4:999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