邺城春秋篇之——第二章挟持曹操
徐庶他们在新野为我担心,我却和夏侯惇还在慢悠悠地去邺城的路上。要说这曹操治理国家的能力还不错,合着荀彧也是很了不得的内政大才,曹操现在管辖的境内,老百姓的生活也算勉强过的去。连年的战争对中原百姓的生活环境破坏极大,可是曹操实行了屯田制后,这种饿死人的局面基本被控制住了。老百姓也算勉强可以安定下来了。只是,路上经过得很多地方,看到那些田地的耕种模式有点像我在寿光搞出来得,再想了想后,我苦笑了,这必然是郭嘉把我在寿光搞得东西介绍给曹操了。想想,也挺得意,反正这些对老百姓有好无坏,也不算改变了历史,你们就慢慢学着吧。
这路上,我也很少和夏侯惇说话,话多有失嘛。只是这天,看看快到了邺城,我像突然想起似得,问夏侯惇:“将军可认识郭嘉、郭奉孝否?”夏侯惇连连点头:“当然认识,先生也认识他吗?”
我笑了笑:“我们是同乡。听得他人说,郭奉孝深受曹大人恩宠,可是真的?”
夏侯惇急忙点头,心想,这样更好,看样子,你好像也不是很拒绝过来嘛:“正是,正是。我家主公对有才之士都非常看重。奉孝先生才华过人,深得主公信任。先生既然与他是同乡好友,自然也会得到主公的重用。”听他自作主张,让徐庶和郭嘉当了同乡好友,我差点笑了出来。
强忍着笑意,我问到:“那将军,奉孝兄可在?我此去可能见他否?”
夏侯惇不疑我有假,很诚实地回答道:“我们到的时候,他不会在,主公派他到许都做件事情。不过,你放心,他很快就会回到邺城,到时候,你们自能相见了。”
我悄悄出了一口气。我现在这个样子,如果突然见到他们,有可能骗过张辽,却肯定骗不过郭嘉,他现在不在邺城,那更好,我还是很担心他的态度。当然张辽也是公大于私的人,不过,我既然发誓不做任何人的臣子,他可能就不会对我有什么不利的,就像原来,他没有在吕布那里说出我的身份一样,也不会对曹操说什么的。可郭嘉就不一定了,万一他把我当对立面看,恐怕我会有危险的,回不去新野就惨了。
路上非一日,这天下午总算到了邺城。站在城外,我望了望邺城的城门,又看了看四周,夏侯惇正一脸媚笑地做着请入内的手势,眼睛都少一个,这笑的样子好难看,看的我这个心里不爽呦,真想扁他一顿。我第一次感到自己到邺城来的决定或许是错误的,可现在再想脱身恐怕不易。
夏侯惇也算的上是一员文武双全的上将,看到我犹豫的表情,他不动声色地退在我身后,封住了我后退的路子。我一咬牙:“管他的,大不了一死,再说不见见那些名人我会后悔死的。嘿嘿,还好,你有过河梯,我有张辽计。”(恩,好像是张良吧?没错,是张辽,我二哥嘛。)然而我自以为妙手的安排,却成了最大的败笔。
轻轻拍马步入邺城城门中,回头望望城门外,再看看高大的城墙,进出的民众,身前的门卒,身后的士兵,我心中突地涌起一种莫名的感觉,那是一种远离家乡的感觉,是那种壮士扼腕一去不返的感觉。一个想法浮现在我脑海里:这里真是我的最后的归宿?
在我踏入城门的时候,夏侯惇就来到我身边,与我并肩前行:“元直先生以前来过邺城吗?”“没有,正是想让夏侯将军引路一观此地风景。”
夏侯惇心想:你不像被逼来的,倒像来旅游的。要紧说:“啊,先生,来日方长。先生还是随在下去主公府中吧。”唉,我叹口气:“如此,将军前面带路。”好嘛,夏侯惇心说我成带路的了。吩咐手下速去禀报主公,徐元直先生已到,自己马上带人过来。手下要紧去了。
不一会儿,我们来到曹操的府邸。曹操的府邸虽然占了半条街道,但并不如我想象中那样华丽,却是在一股庄严中透出威严,哑然无声的气氛,禁卫森严的守护,无不显示出它的地位。
曹操此时正在和众谋士围着一张挂在墙上的大行政图说着事情。刚刚毛玠提出现在北方天气转冷,军队过冬的物资准备还不够,又要储备明年可能发生战事时的粮草。此时,手下来报:夏侯将军带着徐庶已经进城,马上到达相府。曹操大喜,赶快领众人迎了出来。
我心中渴望已久的人物就在我眼前。我强忍着激动,慢慢打量这个千古褒贬不一的人物。此时的曹操五十多岁,方脸,眼小而精神。脸上下额处几屡胡须,收拾的顺顺贴贴。身材不是十分高大,却也异常精神。身穿便袍,头上发笄攒做一团,松散地横插一只碧玉簪,果然如同史料记载的生活节俭,不好华服。虽然满脸的笑容,却自然地透出一股威严;那双精光四射的双眼,却怎么也藏不住锐利的霸气。的确是一个英雄气派。
当曹操看见我的那一刻,他的眼中爆起一团精光,好年轻哟(装的真不像)。快步迎上前来,大笑道:“操望先生前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下一章,请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