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繁体版
关灯
护眼
第633章 哗变
加入书架 返回目录 查看书架
  从开战的第67日,也就是巴军包围阿姆利则的第二天开始,就6续有印军从城里出来向巴军投降。

  最初几天,还只是零星的印军官兵。

  当然,主要是逃兵。

  根据巴军做的统计,当时主动投降的印军官兵,大多来自社会底层,有的甚至是在战后才被征召入伍。

  对这些印军士兵来说,入伍其实只是为了混口饭吃。

  到第7o日,局面生了变化。

  当天,在阿姆利则西面,一支印军步兵旅生哗变,一群基层军官控制了旅部,逮捕了旅长等高级将领,然后派出代表去跟战线对面的巴军谈判。

  谈啥?

  投降条件。

  简单的说,就是为投降争取到更多的好处。

  问题是,有啥好谈的呢?

  其实,巴军早就公布了对待俘虏的政策,也早就公开承诺,会在战争结束之后,让投降的印军官兵自行决定是否接受遣返,对不愿意接受遣返的印军官兵,给予保护,以及非公民身份。

  简单的说,就是投降的印军官兵可以选择在巴基斯坦生活,不过无法成为公民。

  其实,这只是临时政策。

  十多年之后,大部分选择留在巴基斯坦的印军战俘,都通过各种努力,成为了巴基斯坦的准公民,也就是获得了除了政治权力之外的其他公民特权,而这些印军战俘的后代都成为了巴基斯坦公民。

  至于给出更高的待遇,显然是不大可能的事情。

  为啥?

  这是战争,又不是过家家的游戏。

  说白了,巴基斯坦愿意收留投降的印军官兵,已经是很不错的了。

  按照国际法,巴基斯坦应该在战争结束之后,无条件的遣返印军俘虏,而不是为俘虏提供政治庇护。

  可惜的是,这些印军显然觉得不够。

  当时,前来谈判的印军军官提出,要求巴基斯坦当局划出一块保留地,并且给予印军俘虏公民待遇。

  简单的说,就是为每一个投降的印军官兵提供一块可以耕种的土地。

  这也想得太美了吧!

  要知道,给予战俘人道主义待遇,就已经是非常不错的了。

  印军军官提出这样的要求,不就是拿手里的武器去交换巴基斯坦的土地吗?

  此外,巴基斯坦也无法答应这样的要求。

  为啥?

  巴基斯坦的土地都是私有的。

  没错,在巴基斯坦确实有很多荒地,比如在俾路支省就有很多荒漠,不过那些没有人定局的地方,都不适合耕种。

  适合耕种的土地,全都有主。

  巴基斯坦当局再厉害,也不可能花巨资去购买土地,然后送给印军的战俘。

  真要这么做了巴军将士会怎么想?

  当然,巴军也没有一口拒绝,只是提出需要向上级汇报,即需要由上级决定是否接受印军提出的条件。

  这一拖,问题来了。

  次日,阿姆利则的印军就采取了行动。

  干嘛?

  消灭叛军!

  巴军还没有起进攻,印军先自相残杀。

  这下好看了。

  当然,这也只能说明,阿姆利则的印军指挥官确实是个白痴。

  为啥?

  想要投降的印军,可不止是那个叛变的旅,而是绝大部分基层官兵,只是驻守在城区里面的官兵没有那么好的机会。

  镇压叛乱没有错,但是得讲方式方法。

  以当时的情况,最好的办法,其实就是直接端掉旅部,干掉带头的军官,下面的官兵就会群龙无。

  接下来,再加以安抚,就能稳住局面。

  结果呢?

  印军指挥官可没有管那么多,调了3个旅的兵力去围攻叛军。

  这下,局面全乱套了。

  为啥?

  让本来就已经动摇的印军去对付自己人,那不是制造麻烦吗?

  很快,叛乱就蔓延到了所有部队。

  在谣言的煽动下,很多不明白情况的印军开始动摇,也开始采取行动。

  什么行动?

  自保!

  虽然印军指挥官了公告,宣称叛军生了哗变,准备向敌人投降,但是大部分印军官兵愿意相信谣言。

  什么谣言?

  是印军指挥官让那个旅起反击,而该旅的官兵知道反击就是送死,所以没有执行指挥官下达的命令。

  因为对该旅不满,所以指挥官决定杀鸡儆猴。

  当然,也不全是谣言。

  印军指挥官确实制订了一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下一章,请退出

返回目录

若图片章节不正常,请点击报错后刷新页面(支持最新25章报错)

若章节正常,请不要点击报错,否则会造成网站打不开

来源4:xszww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