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繁体版
关灯
护眼
第五十六章 周国之亡
加入书架 返回目录 查看书架
    ps:  上传错了,修改好了,大家看得到吗?

    原凉州刺史魏辙晋升为太尉的消息很快传遍天下,有人愕然,有人惊喜,有人不知其所以然,有人老怀欣慰。

    燕、赵、齐、楚四国听闻后,怅然若失。秦国听闻后,苦笑连连。论出身,魏辙也是关中人,只是后来因父辈受秦昭王猜忌才远走关中,前往魏国隐居。有了这个经历在里面,魏辙在对待秦国的态度上,最多称得上不偏不倚。

    秦国妄想白起成为韩国太尉继而交好自己的愿望落空后,不得不收起自己的小心思。虽然早就知道白起成为韩国太尉的希望渺茫,但消息传来的时候,秦国还是很失望。

    秦国只是失望,燕、赵、齐、楚四国则是失望中夹杂着愤怒。尤其是自己离间韩国君臣的计划也没有成功,无论是当事人卫尉李牧、郎中令蒙骜还是丞相张平、御史大夫范睢,全都出声表示对韩王命令的服从与支持。

    当然,燕、赵、齐、楚四国起初绝不相信李牧、蒙骜就这么心悦诚服地看着魏辙越过他们,成为三千石的太尉。但当韩王下令,削减太尉的职权,太尉再无统兵之权,而只负责为韩王参赞军事,制定作战计划后,燕、赵、齐、楚四国知道,李牧、蒙骜心中的一丝芥蒂也消失了。

    很明显,三公之中,不同于手握实权的丞相、御史大夫,太尉成了一个虚衔。国家的军事大权重新掌握在韩王手中。太尉这个职位,更多的是对臣子的一种激励,也许到了以后,一些功劳甚大的老臣也能加太尉衔。不过,就现在来看。太尉这个职位还是很吸引人的,毕竟是三公之一,地位崇高无比。像是魏辙,不过不惑之年,如果今后辅佐韩王立下什么大功,说不定还能晋升成为御史大夫、丞相的高位上。毕竟张平的年龄越来越大。不用十年,就要让位于范睢。群臣心中都很是清楚明白。

    太尉之争告一段落后,天下趋于平静。只是,在太尉之争爆发出来的党派苗头令韩王忌惮不已。

    公元前二六零年二月,韩王下令,选派御史三十二人前往全国各地。每名御史负责一个郡,以调查民风的名义行监察之实。

    三月,新任太尉魏辙向韩王上书,请求去周王的王爵。收九鼎于洛阳,韩王不置可否,交由群臣商议。这直接引爆了韩国的朝堂,九鼎乃是社稷重器,夏、商、周将其视为传国之宝,能够占有的,必然是天下共主。这也是为何秦、楚两国强大的时候,都有派遣大军前往洛阳。向周王“求鼎”。

    如今的韩国天下莫能与之匹敌,去周王的王爵。收九鼎,等于继承周朝的正统,接下来韩王称帝也好,称天子也好,都是水到渠成的事情。自己的地位也能水涨船高,有从龙之功。所以。很多大臣在看到韩王模棱两可的态度后,就联系交好的同朝大臣,打算在三日后的朝会上支持去周王王爵,收九鼎于洛阳。

    当然,一些稳重的大臣有不同的看法。毕竟。燕、赵、秦、齐、楚五国尚存,堂而皇之地灭掉周国的祭祀会让各国惶恐,甚至有可能再次联合起来。周国只剩下河南一城之地,只要韩国愿意,随时可以覆灭,完全不必急于一时,暴露韩国的野心。是不是等到消灭五国中的两三个国家后,再吞并周国较为合适,他们有这样的担忧。

    丞相张平、御史大夫范睢联袂拜访太尉魏辙,想要达成一致的意见。在他们看来,诸国联合起来,也不过是韩国实力的一半,已经不足为虑。去周王的王爵,收九鼎无关紧要,各国心里面即使有意见,也不敢明目张胆地表示出来。但接下来是不是要称帝,就值得商榷了。

    魏辙在听清楚张平、范睢的来意后,笑着回道:“秦、赵两国刚刚罢战,燕国、齐国困守一方,楚国士气正盛,却偏安一隅。此时称帝,岂不正合时宜?!昔年,秦、齐国力最强。秦昭王为西帝,齐湣王为东帝,天下各国无敢有不服者,今韩国的国力远胜当初的秦、齐两国,又有什么不合适的?”

    范睢点了点头,齐国经过威王、宣王两代人的发展,等到齐湣王时,南败楚相唐眛于重丘,西摧三晋于观津,遂与三晋击秦,助赵灭中山,破宋,广地千余里。与秦昭王争重为帝,已而复归之。诸侯皆欲背秦而服于齐。齐国的威势一时无两,就连秦国也难以望其背。

    秦、齐两国称帝之后,改对抗为联合,意图兼并其他诸侯国,令天下诸侯惶恐不安。如果继续这样下去,秦、齐两国平分天下也未尝没有可能。可惜,在苏代的游说下,齐湣王放弃帝号,重新交好山东各国,一同伐秦。如果作为山东各国的霸主,齐国可以身先士卒,未尝不能重创秦国。但齐国怀有私心,并非真心伐秦,而是希望借此来牵制秦国,自己趁机继续攻打宋国。即使如此,秦昭王也摄于联军的威势被迫放弃帝号。

    此后的几年,由于齐湣王的骄傲自大,将周边的国家得罪了光,灭宋更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搞得天怒人怨。以至于天下各国联合起来讨伐齐国。齐湣王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下一章,请退出

返回目录

若图片章节不正常,请点击报错后刷新页面(支持最新25章报错)

若章节正常,请不要点击报错,否则会造成网站打不开

来源4:yb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