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城以西五里,黄灿有些恨恨地望着眼前这座屡攻不克的小城。自己受秦王之命,统帅三万大军出南阳郡,目的是将韩国的注意力转移到河水以南。
对于这一点,黄灿很有信心做到。但久居南阳郡的他知道,这是自己少有的领军立功机会。如果仅仅完成这一点,这不算什么大功。只有打败数倍于己的韩军,或是攻下数个城邑才算是一件大功,才能引起秦王的注意力,才能获得提拔!哪料到,一路上韩国所有的城池全都闭门,拒不出战。
虽然自己也打下了数个小城,但要么战略位置不重要,要么人口少的可怜。自己这才将目标转向新城。新城位于伊水之畔,沿河而下一百里既是伊阙重镇,北上一百里则是宜阳重镇,乃兵家四战之地。但相比伊阙、宜阳,新城无论在人口上还是守军数量上都大不如两城。所以,在黄灿看来,以三万秦兵攻六千韩军驻守的新城,胜算还是蛮大的。
但事情偏偏就出了奇,新城在自己的猛攻下,除了一开始的摇摇欲坠,就变得愈发牢固。而且时不时有县令装扮的人巡视城防,百姓们也是热情高涨,城墙上到处可以看到他们忙碌的身影。
“将军,这新城军民团结,不是易与之城。不如权且退下吧?反正王上命令我们牵制韩军,韩军主力又不敢派一兵一卒出城,说起来我们的目的是达到了。”副将韦暴开口说道。
韦暴的说法不错,新郑既然难以攻克,再这么相耗下去也是无益。除了增加双方的伤亡数字,消耗彼此的口粮,就是增加对方的信心,有些得不偿失!韦暴提出退军不过是给主将一个台阶,毕竟,当时攻打新城是主将的主意,让他抹开颜面放弃自己的决定,有些难了!
“这几日我军的伤亡数字是多少?韩军大概又有多少?”黄灿没有回应副将的建议,只是问了敌我战损情况。
韦暴一愣,还是如实回道:“我军伤亡了有五千多人,韩军稍少一些,但应该也有接近三千。”
“嗯!”黄灿用手拖着下巴,似乎在权衡着什么,一会后,黄灿开口了,说道:“这样子,再给我一天,一天后要是打不下新城,我们就退军!”
“喏!”韦暴识趣地下去宣布命令。
新城府衙,县令荀况在接待着驰援而来的太子然一行。两日前,太子然在伊阙看到了荀况的求救信。太子然当即立断,率领三万大军火速驰援新城。好在,荀况虽是一介书生,但却识时务,晓进退,骤遇秦军围城也不慌乱。反而发动全城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搞了一出全民抗战。不过成效却是极佳,秦军有一次想掘地道攻城,就是被细心的新城百姓发现阻止的。
“荀县令,几月不见,你气色可是不错啊!”太子然见面就是开起了玩笑。
自己初见荀况时,他虽然侃侃而谈,一副自信慢慢的样子,却是有种怀才不遇有志难申的感觉。现在再看,荀况神色虽是疲惫,眼睛却是熠熠生辉、炯炯有神,想必过得不错才是。
“太子说笑了!当初旷胸有志向,却无法施展。是太子给了我这个机会,让我有机会实践自己的理想。敢不拼死效命?!”荀况却是俯下身子,作了一揖。
“那荀县令可有所得,所获?”太子然好奇地问道。
“只能说有一些体会,但说不上大彻大悟!”荀况回道。
当初自己和太子然辩论,言治国之道。太子然的霸王之道颇有些振聋发聩之效,自己闻之大惭。太子然举荐自己为新城令,未尝没有想借自己之手追寻国运恒昌的方法。自己真的开始治理新城时,各种与自己之前理念相违背的事情就一件接着一件。治国,确实不像自己想象的那么简单。
“愿闻其详!”太子然俯首说道。
“老子有云,治大国若烹小鲜,不可过,过犹不及。这新城就好比一道菜肴,里面各种佐料,有的辛辣,有的甘甜,有的苦涩。百姓有好有坏,有才的未必清廉,忠厚的未必栋梁。如果按照我之前的标准,人人皆是完人,尤其是官吏的选拔,宁选本分平庸之人也不要有才偷奸耍滑之辈,国将难治啊!”荀况叹道。
自己初来新城的时候,整个官衙遍布作奸犯科之辈,忠良之徒少之又少。可若是不用他们,整个官衙完全就无法运转。自己本想拿他们作为过渡,可事后发现,能够替代这些作奸犯科的人少之又少。
“荀县令什么时候开始读道家的《道德经》了?呵呵,人人向善是儒家天下大治的理想。不过这可不是朝夕之功,管仲有言,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现在四处混战,民不聊生,教化百姓是任重道远啊!依我看,任何人既然活在这个时代,必然有他存在的道理。笔直的树木可做栋梁,弯曲的枝干或为斧柄或为薪柴,每个人总有他的用处。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嘛,只要找到他们应该在的位置,让他们在这个位置上发光发热,那就是成功的治国。”太子然点头叹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下一章,请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