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九章 钩沉
P城,莲花坝,名为生态养殖,实为隐蔽考古的莽莽山林基地。***
赵杰,沈为,蔡颖言,洛丽颜,王学,宋老五,陈勇等人正坐在林间一处草青天兰的地方对着历史的钩沉各抒己见。不过赵杰,蔡颖言,洛丽颜,宋老五和陈勇基本上都是听众,主要还是王学和沈为在说话。
“刘备墓到底在哪里?仍然是个悬念。 只有打开刘备墓,才能揭开这个千古之谜。”王学的语气不容置疑。这是一点也不能根据传说和主观臆断来确定的事情,他的态度就是要找墓进墓。赵杰虽然把现在他们几个所坐的地方方圆很大范围都圈了起来,但是工程量却不是小问题。王学现在基本上把时间都扑在了这里,连在单位里上班也是上午去,中午就走。为了这个事情,赵杰还专门让尹平凡找了P城文化局的主管领导,让文化局对王学的考勤稍为松一点。
“现在对刘备墓所在的争议主要有奉节、省城,和咱们P城这三个地方。”沈为道,他当然对王学的意见持肯定态度。不过他现在对莲花坝这个地方是否就是刘备下葬其实并没有把握,只是比较肯定这里有诸葛亮当时对后蜀的远期计划。
沈为把这三个地方各自的论证情况一一讲了出来,让蔡颖言和洛丽颜两人有一个比较全面的初步了解。
很多史料为刘备墓在奉节提供了佐证,目前有4种版本的刘氏家谱均记载刘备葬于夔州府后花园,即现在的奉节旧县城县委县府附近的夔州宾馆内。明代《夔州府志》也曾这样记载:“昭烈之陵依依,甘后之墓匿匿。”刘备和甘夫人感情甚笃,应该合葬。而今,甘夫人墓在老城原夔州宾馆地下似乎已无争议。
也有史书记载刘备攻打吴国失败后,退到了白帝城。于公元223年4月病逝。5月,诸葛亮扶灵枢回成都。8月下葬。人们根据史料的记载,认为刘备的墓葬就在省城武侯祠。因为上述的史料来源于陈寿的《三国志》。陈寿是蜀汉的观阁令史(从事文献档案管理工作),在蜀汉生活了30多年,他必定知道刘备的葬处。
刘备死后,尸体由奉节运回成都,后与吴夫人合葬于惠陵(今武侯祠内)。在今天的武侯祠内确实还有刘备墓的建筑。过去杂草丛生的墓地被泥土夯筑的很高,墓上种满了小小的翠柏,墓地周围也被青石条围护了I米多高.显得尊贵,有皇家气派。武侯祠博物馆的人在一次植树时,意外地在刘备墓的封土边缘挖掘的树坑中发现了许多蜀汉时期的砖。这些砖位于刘备基的土封土边缘约30百厘米的深处。砖的颜色与泥土近似,但质地很坚硬,砖的一侧长边上镂刻着花纹,与成都平原常见的东汉砖非常近似,是当时专为修建墓室烧制的。这些也都从侧面证明了《三国志》等历史文献中关于惠陵与刘备墓在省城的记载的可靠性。
至于说刘备墓在P城的莲花坝。持这种观点的人首先驳斥了三国志》等历史文献关于刘备尸体运回成都的记载。刘备死于农历的四月,对于四川来说,这是烈口炎炎、气温极高的夏天。当时的交通很不方便,从白帝城(今天奉节)到成都全是逆行而上的水路和崎岖的山路,仅单行也得需要30多天时间。如果花这么长的时间把刘备的尸体运到成都.按当时的尸体保持技术,要使尸体不会腐烂是完全不可能的。因为在中国古代,根本没有很好的尸体保鲜技术。在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出巡途中病死在山东向关中运送的过程中.仅仅经过十几天,尸体便开始腐烂。为了掩盖尸体散发的臭气,承相李斯派人买来大量的死鱼放在车上,用腥气和臭气相混.来达到欺骗随行人的目的。
中国古代有一种用石灰、泥炭包裹尸体的方法,其作用是吸收尸体内的水份,再用涂料把尸体密封。而科学证明用这种土办法根本不能保证尸体不腐烂。在古埃及,人们在制作木乃伊的时候.会在死者的腹部开一个小口,取出胃、肝、肠等内脏,防止细菌繁殖,以达到尸体不腐配的目的。而在中国占代根本不可能采取这种方法。中国古人认为,皮肤头发都取自于父母,在三国时期,连削发也被视为是刑罚。更何况是作为一代帝王的刘备,人们不可能取出他的内脏。因此专家们一致认为,死在夏天的刘备,他的尸体最多也不能30天不腐烂,也就是说诸葛亮根本不可能拉着臭气熏天的刘备尸体,经过长达三个多月的跋涉,把刘备安葬在成都。
基于上述分析,有的专家认为地处牧马山、P城脚下的莲花村才是刘备的葬身之地,而省城的武侯祠只是刘备的“衣冠家”。牧马山依山傍水,是蜀人墓葬的最佳选择之地,这里有5000多座汉代崖墓。尽管如此,这些墓葬的地理位置也不能与莲花村的皇坟相比。牧马乡的莲花村自古就有皇坟的传说。认为是皇坟的区域有几百亩。附近的农民说,他们村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下一章,请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