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繁体版
关灯
护眼
第二回 纵横捭阖庙堂中
加入书架 返回目录 查看书架

曾天阳说道:“听人说起范仲淹是一位清正廉洁、刚正不阿的好官,此次圣上能够重用他来整治吏治,这无疑对国家和百姓都是极大地好处,我们这些读书人一旦为官,就应该成为像范仲淹那样的为国家和百姓分忧的清官,否则岂不玷污了读书人的君子之风。不知哥哥归属那一方,是支持范仲淹大人还是另有所属?”王方见曾天阳对范仲淹推崇备至,便劝道:“贤弟,自古清官也好,贤臣也罢,但凡有什么改革之举,便是与皇亲国戚和国家重臣为敌,那秦国的商鞅如何,起初不也变法,做得轰轰烈烈,但却得罪了满朝的大臣和皇室贵胄,最终落得个‘车裂’之刑。贤弟还是‘旁观者清’为好,一旦某一天圣上突然改变主意,不在重用新政,那么到时你该如何脱身。”曾天阳道:“若果真那样,虽九死尤未悔矣!”王方见曾天阳心性固执,不好规劝,便说道:“此时说这些大事尚早,贤弟还是安心读书,准备殿试吧。”其实,王方本属于心中反对新政的那一派,只是目前提倡新政的官员多被朝廷重用,而自己也不会公开站出来有所反对,只能采取观望之意,待时局有所变化,再出来崭露头角。

二人用罢晚饭后,各自回房休息,曾天阳拿了一本经义之书挑灯夜读,他思潮翻涌,夜不能寐,每当想起这一路之上遇见的灾民难民,他便心中有所感触,越发觉得整治官吏的必要,因此也大为赞同范仲淹的新政之举。因此,一连三五日曾天阳除了读书备考外,便心中思考着新政的好处。这一日,天气柔和,微风飒爽,殿试的日子终于到来。清晨,曾天阳准备好了所需之物,用过早饭后,与王方一道顺着汴京城的大街之上步行,到了丹凤门后,王方叮嘱曾天阳道:“兄弟这便自己去吧,哥哥不能送了,凡事小心为上。”曾天阳道:“哥哥放心就好,小弟这便走了,但有消息便通知哥哥一声。”于是,跨步进入丹凤门,沿着大道而行,曾天阳见左右尽是参加殿试的举子。进了丹凤门后,便是北宋汴京的皇权之地,一般的百姓是无法进入的。曾天阳只见内部四门都有重兵把守,约有五万禁军驻守在内,以保护皇帝的安全。一众举子在宣德楼下汇合后,便由一个太监总管将他们带入宣德楼之内,又走了一段路,便来到了皇宫内殿,只见内殿已摆好了书桌及文房四宝,众举子按照名字依次入座。在皇帝接见每个人之前,先要进行经义以及时务策论的考试,所为经义便是那种死记硬背的引经据典的文章,而时务策论则是看举子们对当今国策的看法并提出自己的治国之道,主考官经过筛选,认为举子的文章和观点有所建树,便将其推荐给皇帝,然后由皇帝对其进行面试,最后选拔出才德兼备之人委以官职。自宋太宗太平兴国八年(983年)把考进士分为三甲。殿试第一等的称为“一甲”,赐“进士及第”,只取三人,即状元、探花、榜眼;第二等的称为“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等的称为“三甲”,赐“同进士出身”,二甲与三甲的第一名都叫传胪。如今,仁宗皇帝一朝取仕时只分等级,不分名次。

不久,宫殿内点上数处檀香,一缕缕青烟伴随着清香萦绕在四周,这时只见两名主考官已然就坐。那位太监总管高声道:“众举子起身为师长行礼,这二位便是此次的主考富弼、韩琦二位大人。”曾天阳见二人都不到四十岁年纪,但却十分干练,在那太监指引下才知道左边白脸的便是富弼,右侧黑脸的便是韩琦。考生们向二位大人行礼后,二人又回了礼,之后便开始正式考试。曾天阳拿到考题后摊开纸,首先书写经义的文章,无非是以一些经书中文句为题,应试者作文阐明其义理,这些曾天阳早已轻车熟路,一会的功夫,便做完了。接着便是时务策论,考题是‘如何使大宋国富兵强’的策论,曾天阳对其很是兴奋,连日来他一直思考范仲淹的《答手诏条陈十事》,认为其中的主张无不有助于大宋的富国强兵。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下一章,请退出

返回目录

若图片章节不正常,请点击报错后刷新页面(支持最新25章报错)

若章节正常,请不要点击报错,否则会造成网站打不开

来源4:feil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