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医生,我觉得你缝合的这段通路已经很足够了,我们是不是考虑提前结束手术,缩短手术时间也会有不小的收益。”纪天禄说的很是委婉了。
从他的角度来看,有一条通路不仅是够用了,而且以凌然的缝合的余量来看,可以说是绰绰有余了。
现在结束手术,可以说是手术时间又短,效果又好,以病人的收益来分析,简直就是最佳节点了。至于凌然所言的再建备用通路,在纪天禄看来,已经有过度医疗的嫌疑了。
凌然若是没有系统的完成度的提示的话,可能也会犹豫不决。
事实上,就是现在,他也不确定再建第二通路,就一定能够提高刘威晨的跟腱功能。
祝同益院士做的方案,本身就是一个实验性方案,在此之前,是没有先例的,甚至可以说,第一通路的建成有没有用,大家都说不上,得等刘威晨养好伤了,大家才能猜测一二。
真正要判断本方案的临床价值,或许还要再多做一些例手术,然后再与常规手术相比较才行。
但是,该方案针对的可不是普通人,而是对恢复时间,跟腱强度有着极大的需求的运动员,起码也得是军人之类的职业人,才会有类似的需求,所以,就算是想要增加蓝本,都得一段时间。
到时候,如果真的证明了该方案的价值,一些蓝领工人或体育运动爱好者可能也可受益。但在现阶段,他们还承受不起巨大的健康和经济风险——实验性的手术方案是不报销的,国内的医保不报销,国外的也别指望。后续的持续健康风险也是个问题,刘威晨目前甚至愿意承担几年后再也不能跑跳负重的风险,普通人最好还是等待几年看看结果为佳。
“我们缝合的血管的供血能力,最多相当于两根手指的供血能力,你确定足够吗?”凌然用的是探讨的语气。跟腱功能恢复到75%是很正常的,而要向更高的恢复程度推进,缝合更多的血管并不是唯一的途径。
理论上,凌然还可以继续加强跟腱的强度,也可以考虑骨头和周围肌肉的问题,除此以外,感染的可能也是存在的,黏连永远是肌腱缝合的大问题,甚至有可能是刘威晨的基因问题——总有的人受到侵入性的外科手术后恢复的更好,有的人恢复的更差,譬如血友病基因的人,就很不适合进行外科手术了。
不过,从凌然的判断来说,他倒是更倾向于供血能力的问题。
祝同益院士的方案是他赞同的,而以此方案为基础,他刚才缝合的通路所联接的供血网络,并不能提供充足的营养——对于普通程度的恢复是绰绰有余了,对于奇迹般的恢复,或许就力有不逮了。
这就好像是一支军队对后勤供应的需求一样,少量的后勤是活下来的基础,大量的供应足以应对战争状态下的防守,只有充足的供应才能满足进攻。
纪天禄有些被问住了,皱眉考虑了半分钟,才道:“从我们的经验来看,现在的血供已经是大大超过以往的水平的了。”
“不一定。”凌然此前一直在考虑这个问题,道:“就好像咱们采用正中切口破坏的血管网更少,以往的跟腱断裂的患者,并没有特别关注过血供吧。有的人也许就是伤情和伤口的情况比较好,所以恢复的程度比较好呢?”
“唔……也有可能。”纪天禄不得不承认这个问题,却道:“但是,继续缝合下去,还要90分钟以上吧,病人是否能够得到正收益?开放性伤口三四个小时,就不是小手术了。”
伤口敞开的越久,并发症出现的几率就越大,三四个小时以上的手术,基本都会出现并发症的,而对短跑运动员来说,长时间的水肿或者炎症都是巨大的麻烦。
纪天禄也是担心出现本末倒置的情况。
凌然之前是做断指再植的,对血运的执着是天然的,加上之前的思考,凌然毫不迟疑的道:“保证血供永远是第一位的。担心并发症的话,可以后期用药来处理,如果血供不足的话,有弥补措施吗?”
这个回答切中了祝同益的心理。
不等纪天禄再说话,祝同益立即道:“保证血供的思路是整个方案的核心,继续手术。”
在今天的手术中,凌然的主刀地位是排序第二的,最终的决定权力还是掌握在祝同益院士手里的,他要继续,纪天禄就不好再说什么了,只能道:“我也换个手套。”
“恩,吕文斌也去换,我自己先做。”凌然停顿了一下,就坐到了显微镜前,再道:“擦汗。”
头戴小灰兔手术帽的器械护士,用镊子抓着纱布,在凌然的额头上轻轻的沾了一遍,接着小声道:“没什么汗,是有根头发落下来了,所以才觉得痒吧,等一下……”
戴着小灰兔手术帽的小护士放下纱布,又换了一只镊子,贴近凌然,踮起脚来,小心翼翼的捏下凌然额角的一根头发,又道:“我再帮你检查一下。”
头发之类的是很麻烦的存在,凌然顺从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下一章,请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