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繁体版
关灯
护眼
文学中的资水上游
加入书架 返回目录 查看书架

资水于文学典籍中的最早现身应该是在《水经注》中。郦道元,这位施政严猛、博学多闻的北魏直臣,撰写此书采取的是实地考察和征引典籍相结合的方式。由于他的行踪基本被限制在长江以北,对于蜿蜒在湖湘腹地的资水只能通过书籍和传闻来窥测。他认为资水出于“武陵郡无阳县界”,这并不准确。因为资水干流赧水发源于今城步县北,而“无阳五溪蛮地”是指今城步县境中部巫水流域和县境南部。在南北朝时期,“无阳五溪蛮地”是属于武陵郡,而城步县北的资水流域则属于武冈县,当时的武冈县隶属邵陵郡。也就是说,郦道元一开始就把资水发源地所在的郡搞错了。还好,他错得并不远,接下来就指出资水“东北径邵陵郡武冈县南”。然后描绘武冈“县西有小山,山上有淳水,既清且浅,其中悉生兰草,绿叶紫茎,芳风藻川,兰馨远馥。俗谓兰为都梁,山因以号,县受名焉”。这段描写文笔清俊简洁,还说明了武冈为何又叫都梁的缘由。不过描写兰草的那部分主要是从盛弘之的《荆州记》抄录来的。盛是南朝宋人,在考察南部山川形胜上具有地理上的便利。《水经注》作者接下来说:“东北过夫夷县”。赧水出了武冈就往洞口去了,洞口在南北朝时隶属都梁县,无论如何也不会流到夫夷县。郦道元也没说他错了,只是说“夫水出县西南零陵县界少延山”。他说的“夫水”即夫夷水,是资水上游的另一重要支流,与漓江是姊妹江,发源于今广西资源县越城岭,流经今新宁县、邵阳县,在邵阳县双江口与赧水汇合。夫夷水边的人只唤它做夫夷江,而住在赧水边上的武冈、洞口和隆回人则习惯了称赧水为资江。据《湖南省志•地理志》记载:赧水“流经武冈洞口,先后纳蓼水与平溪,至隆回纳辰水,至邵阳县双江口汇纳南来的夫夷水,经邵阳市纳邵水”。出了邵阳市往新邵,新化方向走,那就是中游了。在实地勘察中磨出的《地理志》自然比《水经注》要准确翔实,不过也失去了那种令人着迷的文学上的美感。

此后的数百年间,处于蛮荒之地的资水上游很少出现在历朝历代著名文人的吟咏中。偶尔亮一下相,也只是因为遭遇贬谪或离乱的名家们暂住于此或者干脆只是匆匆路过。有人曾托王昌龄之名写了首关于赧水的《横江晚渡》。用心倒是良苦,遗憾的是王大诗人被贬在龙标(今洪江镇黔城镇),并未到过武冈紫阳铺。宋朝的诗坛名家陈与义在北宋灭亡时,辗转逃难,倒是在资水上游一带停留过。他住在邵阳县紫阳山,寓所南临夫夷水。在《夏夜》中他描述了在江边纳凉看到的景象:“翻翻云渡汉,历历水浮星”。据说他也写过关于武冈十景的诗,其中的《渠渡晴岚》《济川回舟》和《横江晚渡》都描写了资水。诗是好诗,但只见于《古今图书集成》,他各种版本的个人专集并未收入,所以是否确系“简斋体”,尚待考证。真正成规模地歌咏资水上游,还要跨过元朝,等到明朝一批本地文人的涌现。

VIP章节, 余下还有4个段落 ...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下一章,请退出

返回目录

若图片章节不正常,请点击报错后刷新页面(支持最新25章报错)

若章节正常,请不要点击报错,否则会造成网站打不开

来源4: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