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字无广告 第四十一章 广播电台、汽车
------------
收音机这种东西曾经一段时间非常流行,收音机,由机械器件、电子器件、磁铁等构造而成,用电能将电波信号转换并能收听广播电台发射音频信号的一种机器。 (全文字电子书免费下载)又名无线电、广播等。现在收音机已经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了,不过他在电视机没有出现以前绝对是信息传播地重要媒介,1854年10月1日,天山北麓的广播塔竖立起来,塔高550米,该塔塔体是以边长为6米的等边三角形截面的钢格架搭建而成,其塔尖部分则由一系列直径200毫米的钢管构建。管壁厚度依据高度不等,从8毫米至34毫米不等。组成此塔的钢格架一共有76层,每层高约7.3米,塔身周围有5列直径为80毫米的斜拉索保持塔体稳定,每列拉索沿隔4层布置一根,每根拉索都固定在地面上独自的锚块上,这种间隔布列拉索的方式是为了防止静电的积累。在发射站的周围,竖立了许多安装了航空警示灯的小塔,提示飞艇及以后的飞机远离固定塔体的拉索。塔的拉索与绝缘层的总重约计80吨。在塔的内部设有一部升降机和安全爬梯,用以检修塔内包括航空警告等在内的诸多设备。这部升降机的最高运行速度0.5米秒,从塔的底部上到升顶部要20分钟左右。它是目前世界上最高的人造建筑物。
在塔的下半部,有一预先固定于绝缘层的垂直钢管。其底部接地,顶部直接与塔体结构的半腰高部接触,与塔体下半部形成半个回路。可在不使发射信号流向地面的同时,释放塔体的积累静电。如果没有此设备的话,塔体则被完全绝缘,即使不在雷暴天气里塔体的静电都将会积累到一个相当高的水平而发生损坏。
发射机房与广播塔之间由一条架空射频信号传送线连接,发射机房容积为1
000立方米,距塔约600米。机房内配有两部1000千瓦的发射器。为提供稳定而准确的信号来源,发射器采用了原子钟来产生广播频率,在其信号覆及范围都可以将其作为标准频率。该基站占地80公顷,整个发射站的电力消耗高达约6000千瓦。 全文字无广告 覆盖半径达6000km有余,第一期只有时事新闻、音乐、历史评书、政策传达、法律讲解几个节目,3日正式开始发射信号,而在伊犁城东的广播大厦三十层60米高,占地1公顷。可以说整个亚洲都可以收到它发出的信号,接着电器厂生产的半导体收音机开始在市面上销售,价格不贵只要5元,整个新疆的人对这个小小的黑匣子非常喜爱,大部人都买了一台放在家里,插上电源打开开关,里面传出一个女人温柔地、非常好听地声音,“听众朋友你们好,今天是中华广播电台开播的日子,我是播音员杨玉清,欢迎听众朋友收听我们的节目,下面请听我们电台的节目安排……”听着非常舒服,给人一种享受。
祁枫为了准备这个事,从新疆找了近百位读过书的年轻女子和数十说书的先生,女子让她们做播音员,杨玉清就是其中最好的一个,她不仅人长得美,声音让人听了也觉得非常悦耳,她是一个私塾先生的女儿,跟随父亲两人从河南来到这里,两个没有要土地,而是租了一处房子教起了孩子启蒙,不过西北的学校非常多,他们也没有多少学生可以教,这不,祁枫招收播音员,杨玉清瞒着父亲参加了考试,被祁枫选中,让她做了广播电台的台长,管理电台的一切运作。而杨父知道之后虽然不喜欢女儿出去抛头露面,不过此时也没有其他的办法了,这是祁枫亲自任命的,他还能找祁枫理论去呀,就这样杨玉清开始了她的电台台长生涯,她自己也喜欢这个职业,特别是听到祁枫唱得那几道歌,一下子就让这个刚刚十六岁的女孩迷上了,每天晚上都要听几遍才去睡。电台全天二十四小时播音,在夜里只放录制好的歌曲和评书。这已经让以前很少有娱乐活动的人们满意极了。
草原上的电力输送工程已经展开,现在输电线路已经架设到乌里雅苏台了,很快就要向整个草原送电,而库页岛、海参崴这两地各有一处水电站,向这里的居民提供足够的电力,广播电台的新闻、音乐和评书最受欢迎,老百姓识字的不多,如果你办了一份报纸,那就就等着亏本吧,没有人能看懂你写的是什么,不过收音机不同,无论你认不认识字,只要不是聋人都可以听懂,还加了蒙古语的节目时段,《三国演义》、《七侠五义》、《说岳全传》、《包青天》、《白眉大侠》等评书开始在乡间流传,而爱国励志的歌曲《精忠报国》、《男儿当自强》、《万里长城永不倒》、《站起来》……也在年轻人的口中传唱,这些歌曲给人一种热血沸腾的感觉,而具有民族特色地小调让人们了解其他民族地音乐,别有一番域外风情。不知不觉间每天听收音机成为了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下一章,请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