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繁体版
关灯
护眼
第208章 恐怖的科学家
加入书架 返回目录 查看书架

    送出去的这七部兵书囊括万千,因为兵法书的特殊性,兵书流传并不广。就连戚继光的两部兵书,只有最初发行的刻版外,其他的都是手抄,没有复刻版本。

    这七部兵书再丰富,也多是抽象意义上上用兵韬略,一般人看着只觉得如镜花水月,想要学出点什么,太难了,无异于空中楼阁。

    至于戚继光的两部兵书,这是在太犀利了,收藏的人当个宝,根本不会外传!这是一种默契,不会有人随意散播。

    因为太详细了,只要识字,是个人就能按着这两部兵书练兵。所以,两部兵书朱延平家里有十余套手抄本,也不会轻易送人,尤其是送给一个初期见面的人。

    手抄本是很宝贵的,往往会有抄写人的分析注解。也因为是手抄,字句完整的同时也有差别,会对重要字句加重笔,方便阅读。人人侧重点不同,虽然兵书还是那套兵书,这读起来感觉是不一样的。

    他可记得自己当时求这两套兵书,杨衰都表示为难,还是鲁衍孟弄来的。甚至阎应元也送来两本,但和鲁衍孟送来的相比较,有人为删改部分。

    收集兵法也是朱延平的一向爱好,只是他发现现在竟然没有大名鼎鼎、通俗易懂的《三十六计》。戚继光的两部兵书代表了兵技巧的巅峰,而《三十六计》则是兵阴阳的大成之作,更难得是这本兵书通俗易懂!

    至于兵形势,这种临阵发挥,最讲的就是素养和天赋,没有天赋和带兵经验,就别想达到兵形势的境界。

    兵权谋就更不用说了,天赋、阅历、机缘缺一不可。

    《三十六计》足以成为开山立派的经典,虽然里面的战例都是有迹可循,过去发生的。可最难得的是,过去的战例数不胜数,极为的繁复。而《三十六计》选出来的战例,都是非常经典、具有代表性的。

    这不仅仅是三十六条过去发生的战例,而是从过去战例中层层遴选而出,成系统性的,层次分明的,组合在一起实用,能囊括一切的三十六条经典战例!

    说的再多,最重要的就三点,与戚继光的两部兵书一样,那就是实用、易学、全面。

    先秦百家,各家收徒遇到资质高的,就会收入门墙。而兵家不是,这多是家传,也没人敢公开授课。打仗是门技术,将门子弟有点资质就能靠祖先拿命拼出来的经验学会如何统军,其他人是百死一生用命学。

    一百万两的银锭子,装在简陋的竹木大箱里,竹木大箱表面糊着一层层草纸,搬运的甲士根本不知道箱里装的是什么。

    大箱里除了百斤重,也就是一千六百两重的银子外,还裹着东南一种宽大草叶,撕开糊着的草纸也不知道里面是什么东西。

    每辆厢车里面,装一千斤银锭子,表面堆积草束,一捆捆的草束也是军用物资。

    潞河西营的两千新兵也在忙碌着,为朱延平的甲士出力气,这边交给秦朗和何冲后,朱延平带着楼靖边来到了张家湾工坊。

    工坊这里学徒、帮工也在装车,一箱箱只有他们知道的物资被装上车。

    虽是大冷的天,这里搭建高达的竹棚里依旧热浪铺面,一些站在冶铁高炉旁的匠师甚至只穿着坎肩,铁水、焰火、机械转动的摩擦声。

    朱延平还看到两头牛套着架围绕着一根圆木转着,圆木转动齿轮咬合,一层层力量传递下来,将薄薄铁水锻打。

    他看着更觉得像冲压,泛红的铁片一瞬间的撞击,就变成了类似酒瓶盖的铁罐。他停着看了会,见报废率太高了,十次也就一两次能造出合格的。不时还会停下来工序,工匠重新校准后才会继续运转。

    宋应星的办公室里,四周摆满了书柜,柜上一层层摆着的是各种零碎铁制零件,连朱延平订购的手雷都摆了一层。

    手雷并不是大明已经淘汰的卵形,而是木制长柄,顶端就是冲压的装药铁壳。

    宋应星拿着鹅毛硬笔借着绘图工具画图,抬头看了眼朱延平道:“贤弟,东西都摆在那,甲三柜上那些你看看。甲二柜上也有一些是匠户们自己弄的,看有没用得上的。”

    朱延平走到第一排第三个书柜前,先拿起一枚木柄手雷,木柄长五寸,装药铁壳大如拳头,装药足有五两重。掂了掂,整体大约重八两,正好半斤重。

    这是按照他给的图纸设计的,他拧开柄端木盖,一愣,竟然是和他设计的拉火线一样,不是导火索。

    宋应星洗了洗手上的墨迹,走过来说:“这种震天雷引火方式采用地雷触发原理,也只有冬天能用。”

    朱延平问:“夏天不行?”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下一章,请退出

返回目录

若图片章节不正常,请点击报错后刷新页面(支持最新25章报错)

若章节正常,请不要点击报错,否则会造成网站打不开

来源4:999wxcom